【原文】
“柔弱胜刚强。”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简单,即弱是可以战胜刚强的。老子将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 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
老子反复提出道是至为软弱、无为、超然、知雄守雌、寂寞虚空的存在,从来也不追求自身的强大,所以任由万物把它们的意志横加于自己而能泰然自若;但反过来,道路亦能够对万物施加“排纷解难、和光同尘”的巨大影响力。
至少在人类的感觉中,鱼的感觉与人类肯定有所不同。水是至为柔顺、软弱的东西,安安静静地绕开了繁华,延着低洼的河谷顺流而下,在所有的险峻处、陡峭处、壮观处、高贵处、热闹处,都见不到它搔首弄姿的身影,它造福于万物却从来不追求主宰万物的权力,它使自己处于卑下地位而毫无怨恨。
但是,水虽然柔弱到了近乎虚无,却决不是柔弱可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天下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像水一样纵横驰骋、所向披靡?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像水一样柔弱到不占有丝毫空间却可以出入到任何没有空隙的所在?
所以,由道路的至弱到水的至柔,老子从中发现了所有无为者和柔弱者外在的柔弱而内在的充实和强大,这为老子的无为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世间万物,孰为最强者?“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滋润万物,性柔弱,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去高就下,顺其自然,可谓柔之至、弱之极,然而水斩关夺道,决堤冲坝,穿石毁物,无坚不摧,无所不至。做人应效法水之精神,以柔和宽容之心待人,以水滴石穿之力对待一切困难。
老子之意在于揭示刚则易折,以柔克刚之至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做人还要学会以情动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并不求回报,这样反而能受到人们的喜爱。“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即为他人做的贡献愈大,自己就愈满足,精神上给予得愈多,自己就愈富有。
据此,可反衬出两种人不符“水性”:一种锋芒毕露,左砍右杀,自以为威风;另一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机关算尽。这两种人早晚会失信于群体。
从童年开始,李耳就对水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他的家乡就在安徽的涡河边。涡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水,就没有万物;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水表面上柔弱无力,却又有势不可挡的力量。看着这似乎矛盾的水,童年李耳开始了深深的思考。这一思考过程是漫长的,其实老子的一生,都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水如此,为人处世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人必须像水一样,没有形状,没有头脑,没有意识形态。你就好像是一块石头。如果我问你:你是谁?你耸耸肩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是谁。很美——那个耸肩的动作是很美的,你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你就好像水一样。
那些带着意识形态的人是死的,他们具有某种信念——一个形式。他们是抗拒的。一个没有信念,没有意识形态,没有形式,不属于任何教会的人是流动的,就好像水一样。不论他走到哪里,不论什么样的情形出现,他都自然反应,他一直都是当下反应。一个有意识形态的人从来不处于当下,他必须仰赖他的意识形态,看看要如何来反应?他的反应是固定式的,而不是自然反应,他已经有一个头脑。
如果你问任何问题,他的答案是已经准备好的,它已经在那里了,他不需要再去思考它。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在回答你,在你跟他谈论之前,那个答案就已经在那里了,他只是在给予一个已经准备好的答案,一个陈腐老套,那是他所学来的,它并不是一个有意识的现象,他并不是处于当下这个片刻,他就像一只鹦鹉一样在重复,他或许是在重复《资本论》或《古兰经》,反正都是抄来的。
一个真正活生生的人会自然反应,他没有既成的答案,当那个问题产生,他就自然反应于那个问题,那个答案是创新的。事实上,他对那个答案也感到很惊讶,跟你一样惊讶,他从来都不曾知道过它!因为以前并没有像这一次的情形,他就好像水一样,水是柔软的。
水总是往低处流,找寻低地或山谷。这一点对老子来讲也是非常非常重要。他说:永远不要试图去往上走,因为这样的话就会有抗争,如果大家都往上走。永远不要试图去,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去那里,所以将会有竞争、嫉妒、抗争和奋斗。走到山谷去,没有人会去那里。不要像火一样,要像水一样。
火往上走,水往下流,它一直都是走向大海,走向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它在找寻低的地方,如果它能够找到更低的地方,它就会立刻开始动,它总是流向最低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你走得越低,那你的竞争就越少,那你的暴力就越少,侵略性就越少,你不跟任何人抗争。如果你跟任何人抗争,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你没有办法过你自己的生活,整个能量都变成抗争。
政客们从来不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没有任何时间,没有任何空间,也没有任何能量可以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总是在跟别人抗争,他们会在抗争中结束他们的一生。
一个想要真正去生活的人永远不要当政客,水是非政治化的。
要像水一样,找寻最低的地方,走向最低的地方,在那里没有人跟你竞争,因为没有人想要去那里,那么你就可以放松,你就可以成为你自己,那就是荣耀。如果你能够成为你自己,你将会变成一个神。因为你就是一个神,只是它必须被发现。你已经在你里面有了它,你只是需要时间、空间、放松和闲暇,好让你能够放松在一个海滩,光着身子躺在阳光下,躺在沙滩上,一点都不烦恼世界,因为你不是一个抗争者,你不从事任何竞争,这就是弃俗。
并不是你去到喜马拉雅山,因为那些去到喜马拉雅山的人,他们是在找寻山峰,甚至连在喜马拉雅山也有很多竞争。师父与师父之间有很多竞争,因为如果某一个师父有比你更多的跟随者,那么就有麻烦,如果某一个师父建了一个比你更大的宗教社区,那么就有麻烦,甚至连在喜马拉雅山上也有政治。
古老的门徒真的是灵修方面的政客,他们一直要往高处爬,他们的天堂就在那里,在天空的高处!而老子说:我的天堂在低处,在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在那里我可以成为我自己,没有人打扰我,我也不打扰任何人。
这就是弃俗。只要你知道不去成为一个竞争者,那么你可以生活在世界里也不会有问题,因为竞争是为了自我。如果是为了你真实的存在,竞争是不需要的,你已经就是那个了,你已经就是最高的了,所以为什么要去担心高度?
老子说:只有那些低劣的人,只有那些带有自卑感的人,会试图去爬到高处。
老子由水而人、而草木,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这里又一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这里,无论柔弱还是坚强,也无论“生之徒”还是“死之徒”,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个结论还蕴含着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老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是极富智慧的,他以自然和社会现象形象地向人们提出奉告,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不少这样的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的老师常枞也曾跟他讲过。有一次,常枞问老子自己的舌头在不在,老子答在;他又问牙齿,老子答没有了。常枞问李耳这样答的理由,李耳回答说:“老师您年纪大了,舌头还在,是因为它柔软;而牙齿掉了,是因为它刚强。”常枞在肯定李耳回答的同时进一步启发他,这个道理不仅对舌头、牙齿如此,对天下万事万物都同样适用。
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强弱,这是很自然的。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写道: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真人本名张君宝,少年时天赐机缘,得少林觉远大师传授九阳真经,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老子的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
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
“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决胜之道,既是为人处世之道,又是治国之道,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