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510小时,第1455日
阅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范畴的先验演绎 向范畴的先验演绎过渡
综合的表象可以与其诸对象恰好同时发生、必然相互关联以及仿佛是相互碰在一起,这只可能有两种情况。要么只有对象使表象成为可能,要么只有表象使对象成为可能
一个“认识对象”只有通过我们先天的表象所作出的规定才得以可能,也就是才可能在现象中“作为一个对象被认识”。
“范畴作为先天概念的客观有效性的根据将在于,经验(按其思维形式)只有通过范畴才是可能的”,就是说,如果对象也要符合于概念这种表象的话,那么现在我们的概念或者范畴能够运用于经验对象上就有了根据了,因为经验“只有通过范畴才是可能的”。当然仍然就是经验的“形式”而言的,不过已不再只是直观的形式,而是“思维的形式”,它是针对经验的内容而进行规定的。一切经验知识中都包含有关于对象的先天概念,这些一般概念将作为先天条件,成为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它们就不可能形成经验知识。
经验对象没有范畴是不可能被思维的;连思维都不可能,当然就更不能被认识了;而不被认识的经验对象就不成其为经验“对象”了。这就是范畴的演绎。
我通过对经验的反思,我把我主观的反思活动加在经验上面,从这个里面看出它是原因,从那个里面看出它是结果。经验派通常都是这样来演绎范畴的,范畴是从经验中间反思出来的或者是从经验里面抽象出来的。反思的经验,就包括抽象的能力、分析能力、类比能力,都是属于反思的经验。那么经验派认为,我们通过抽象的反思,可以把这些范畴抽象出来,但是在康德看来,这样的一种阐发却不是真正的演绎,而只是“它们的举证”。
不能把范畴归结为经验的抽象,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彼此依赖的关系,就是说范畴也不能脱离可能经验,经验成为客观对象也不能脱离范畴。这里主要还是强调经验不能脱离它对范畴的这种本源的关系,范畴是从根本上决定经验成为客观知识的要素,没有这种关系,单凭经验只会形成偶然的关系,不可能形成客体。
康德,他的这种反驳呢其实是有前提的,有既定条件的,不是一种真正的、针锋相对的反驳。真正的针锋相对的反驳不是诉诸现成的事实,还是要诉诸唯我论者、主观唯心主义者他本人的实践和选择。所以有人对休谟讲,你既然否定一切必然性,但是你为什么肚子饿了,要吃面包,不去吃石头呢?能不能把你吃面包的“习惯”改一改呢?休谟就承认了,我的实践和我的理论是不一致的,我只是作为一个哲学家,想要探讨一下,我为什么要吃面包。在实践中,当然我不会去吃石头,但是我作为哲学家,我想探讨一下,我究竟为什么要吃面包。
马克思主义也驳不倒他,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也讲,驳倒不可知论者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实践,这个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面讲了,实践能够驳倒休谟。但是这种驳倒不是一种理论的驳倒,不是理论性的驳倒。理论性的反驳只能够把他推到一个很狭小的角落里面去,使他在实践上自相矛盾。你既然还想活,还不愿意马上就死,那你就驳倒自己了,你的行动驳倒了你的理论。其他的办法是没有的。
这个地方康德说话是很有分寸的,他并没有说洛克就是狂信,而只说他为狂信打开了方便之门,因为一旦理性有了自己的权力,它就有可能滥用权力。理性在康德这个地方,它的权力当然是受限制的。而在洛克,虽然认为反省的经验还是一种经验,知性的范畴还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它有一种限制,但是他又做得不一贯,即他通过这种方式给了理性权力以后,理性就开始骄傲起来了。理性一旦在反省的经验里面获得自己的权力以后,就开始自大起来。本来,他作为一个经验派的哲学家,他对经验是有一种节制的,这种节制就是他的经验论的立场。
先验逻辑所思考的是怎么样能够最直接最明了的对一个对象加以确定,把它的各种关系规定下来,使它成为一个客观的对象,而且这个对象能够使经验的直观统摄起来。因此它是实实在在的关于对象的一种知识,涉及到真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