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致观摩了一下其他书评,各说各有理,有人说书里讲的理论和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不可否认的。
我也从来不认为,读了书就一定能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如果你抱有这种想法,我觉得可能会影响你读书的心境。
我一直认为,读书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遇到的问题,而是为了内在的沉淀,是为了让我们内在变得强大,为了以后遇到问题后能够通过之前读过且内化的书去解决它。
为什么我说读书并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呢?因为当你真正遇到某个难题的时候,并不能够完全依靠某本书来解决,而是需要你本身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可能需要你先把问题定位的能力,然后拆解的能力,然后是信息采集、资源整合的能力等等,所以,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靠一种单一的能力就能够很好的解决的,必然是牵扯很多。
育儿同样是如此。
书,只是在告诉你有着这么一种方法,还告诉你了怎么去做,至于你做不做,以及你所遇到的问题具体在现实中会出现几个版本,会牵扯多少关系进来那是作者无法控制的。
读书的心态要方正,尊重每一位作者,没有他们,你获取知识的路径会变得非常狭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限。
下面是书评:
作者布雷恩是一位育儿专家,有两个儿子,尽管在育儿方面非常专业,但她一直强调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即便是她,在面对家庭教育过程中,也不免有想要放弃、气愤、发火等情绪的出现。
可见,家庭教育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一直持续做的事情。
这本书的前两章在讲情感引导,从第三章开始讲的是一些带娃日常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
我个人觉得重点攻读前两章,逐字阅读,并且在脑海中想象自己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去引导。
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情感引导”。
作者先从情感引导的概念,然后到当下家庭教育的误区,再到情感引导的实施方法。
是的,概念、教育误区、实施方法和步骤,就这三个,是本书的黄金思维,必须要理解和重点学习。
什么是情感引导
这里的概念不是说让你用你自己的情感去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而是要用你的言语或者行为去公开承认孩子的当下内心的情感。 这一点要搞清楚。
孩子很小,不懂得如何表达内心的情绪,这时候就需要大人们帮助他们把内心的情绪讲出来。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孩子内心是很害怕的,但他们不知道害怕这个词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你走过去,跟他说:“你刚才把杯子打碎了,肯定下了你一跳,你现在心里应该很害怕,是吗?”。
再比如,孩子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你应该说:“宝贝,你刚才因为跑的太快了,不小心摔了一跤,肯定很疼,需要妈妈的帮助吗?”,孩子可能不知道“疼”这个词,但你要告诉他,现在这种情况就叫做疼。
上面的话如果你细品,你会发现有一个规律:讲事实。
没错,公开对孩子讲出事实,告诉孩子你目前的情况(杯子打碎了、摔了一跤),并告诉他们是为什么,然后再通过言语进行情感引导。
还有生气、愤怒、等待、喜欢、不喜欢、害怕等情感类的词语都需要尽早引导。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情感引导就是将孩子当下的内心情绪对孩子讲出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往好的方向去引导。
情感引导的步骤
1、播下种子,也就是预告,比如,下午或者明天需要做一件孩子会参与的事情(吃饭),那么你就应该提早跟孩子说起这件事情,并告诉他餐桌上应该注意什么。一次预告不行,要多次才行。
如果到了餐桌上孩子还是闹腾,那么你就要告诉他之前已经跟他讲过今天要做的事情,现在应该做什么。用温和的口吻去跟孩子讲话,孩子是很乐意接受的。
如果孩子不乐意或者犟,肯定是大人用的方式不对。记住核心思想,要公开承认孩子的情绪。如果他不听你的话,偏要在餐桌上胡闹,你就好好跟他讲:“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在餐桌上玩小火车,但现在是吃饭的时间,而且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火车都是在轨道上面行驶的,餐桌上并没有轨道,要不等吃饭完妈妈帮你搭建一个轨道,我们一起来开火车,但现在你要帮妈妈一个忙,就是把小火车收起来好吗”
2、观察和判断
即,你要观察孩子的情绪、行为等变化,要主动判断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你的帮助,比如孩子一个人在玩玩具,如果你发现孩子开始表现的皱眉不耐烦,这时候你就要上去帮他:“你看起来好像有些烦躁,需要我帮忙吗?”
小孩子智力发育不成熟,玩玩具遇到困难是很常见的,这时候需要父母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度过“难关”。
3、聆听
这部分没什么好说的,保持言行举止一直即可,当孩子在说话的时候切记一边做事情一边嘴上附和,这会让孩子认为他的话你不重视。
后面的就是体察孩子的感受和同情孩子,核心方法仍然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并公开讲出来。无论孩子是摔跤了、生气了、闷闷不乐、高兴、难受、害怕等等,都要积极承认出来。
当他高兴的时候,你要说,你看起来非常高兴,能跟我分享下是什么事情吗?等等。
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误区,大家一定要记住:
1、控制和放任教育
控制和放任孩子的行为都是不对的,孩子才多大,如果没人教,怎么能明白他正在进行的事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或者有什么影响呢。不能因为孩子打碎了东西就惩罚孩子今晚不许吃饭或者惩罚孩子站在角落面壁思过。
这对孩子是很残忍的,孩子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自己只不过是打碎了一个玻璃杯,为什么爸爸妈妈要这样对待自己?他的内心会有一系列的想法,而他最害怕的就是父母会因此而离开自己。
无论控制还是放任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负面银影响。
控制性的教育方式今后的孩子控制欲望也非常强,并且很难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容易自私,容易情绪化,而放任型教育方式,今后的孩子则会更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更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依赖,比如发展成成瘾性人格。
2、轻视和低估孩子的感受
这是恰好与情感引导的方式相反,情感引导需要积极的承认和引导孩子的情绪,所以,轻视和低估以及否定孩子的情绪都是不对的。
比如,孩子说饿了,就要询问原因,是不是运动太多了,是不是刚才没吃饱。但很多家长就会低估或者直接忽略孩子的感受,他们会说:“刚刚才吃完饭就饿了,一边玩去”
3、外部激励教育方式
很常见的一种方式,比如,乖乖吃饭就奖励一颗糖给你,好好上学/写作业就奖励你一朵小红花,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
都属于外部激励,在这种方法的刺激下孩子不得不顺从,但孩子可能并不喜欢做这样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可能会被淹没。
个人建议大家去了解一个词“空心病“,为什么很多大学生越来越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很迷茫,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者行为。
大多情况和外部激励有关,当然,还有就是和来自父母的道德捆绑有关。父母从小传递给孩子的观念就是:我这么努力,这么累把你当祖宗一样供着,为的就是让你考一个好的大学。
我个人认为,这种教育观念,对于孩子而言,压力太大了,孩子不得不死扛,扛到大学,完成父母的使命,然后呢...他们会突然一下子没了目标感,会突然陷入迷茫中。
不做外部激励那应该怎么做呢?
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按照情感引导的指导思想,应该这样子。
”妈妈知道写作业是一件很幸苦的事情,你也一定很不喜欢写作业,妈妈每次让你写作业你心里也很不舒服”——先承认孩子的情绪
“但其他同学也都要写作业,他们也同样很多很多的作业要写” ——告诉孩子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
“作为学生,写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告诉孩子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是没有商量的余地,让孩子意识到无论撒娇打滚都不管用。
“妈妈随时都在,如果你遇到难题不会写,我想我可以帮你的”——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意识到,妈妈随时可以帮自己,不至于无助。
诸如此类的词语,但一定要承认孩子的情绪,只要承认他的情绪,那么他就会变得很好沟通,因为他的情绪在父母那里得到了理解,孩子可以失去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失去爱和理解、包容。
4、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比如,孩子因为想玩所以不想过去吃饭,但家长就说,如果你不过来吃饭,今晚就别想看动画片。这就是作者书中所说的“暂停活动”的方式,也是消极后果的方式,这是错误的。
应该用直接后果的方式作为惩罚。
比如,吃饭之前跟孩子说,等会要吃饭了,如果我叫你三次你还不来吃饭,那我和爸爸就会先吃,而你今晚也不能吃饭。
等孩子玩够了发现大人们已经吃过饭了,于是叫嚷着要吃饭,这时候父母就可以讲之前给孩子的“预告”讲出来。
这是直接结果,这种方法是让孩子自己明白,该吃饭的时候就要吃饭;而上面那种消极结果只会让孩子更加迷惑,他会认为,吃饭和看动画片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不吃饭就不能看动画片?为什么每次都吃了饭却又时候爸爸妈妈还是不让自己看动画片?
总之
掌握情感引导式教育方法的核心在于:承认孩子情绪、同情孩子感受、引导孩子进入正确的价值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