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女性美的变迁
1、按时代来看,大体可说:
先秦崇尚健康自然的美。
甲骨文中:女子头戴羽毛是美。
《诗经》时代:审美是美貌兼具美德,外表丰满、丰腴,内在美德是顺丛、温柔。
魏晋时期:欣赏身体纤细、飘然如仙、体态清瘦、飘逸。
盛唐时期:丰盈美,这个时期的绘画、诗歌、雕塑等,无不用“面如满月”、“肌肤丰盈”表现女子的形体美,如杨贵妃有“肥环”之称。
宋代:纤弱清秀,宋人形容女子形态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瘦”。
明清以后:女性审美日渐趋向于自残性的畸形美,以“三寸金莲”为典型。缠足“使病态之美达至顶峰”,堪称“中国人感官想象力最精致的创作”。文人赞美小脚的“瘦、小、尖、弯、香、软”,民间美的标志不是容貌、身材如何,而是脚的大小,脚越小越美。至此,中国传统的女性美被推向了病态的极端。
2、女性美差别背后的共性
女性美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审美标准是变化多端的。但无论是“环肥燕瘦”,还是健硕庄姜、病弱黛玉,古人对女性美的看法仍有一些本质相同的共识,最突出的,如容貌上,肤若凝脂、明眸晧齿之类,品格上,顺从、温柔、贤妻良母。品格的三个词语一直影响到今天女性的性格和内在美德。
3、决定女性美的变迁力量
决定着女性美不断变迁的力量有很多面,有自己的和社会的,有自然基础和社会文化。
自然基础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的感觉能力和把握形式美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产物。随着人类形、色、声等感觉器官的发展,整个人类对形式美因素的认识和把握,审美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女性美与社会文化有着极深的根源,男权制、父权制。
(1)性别不同,社会分工的产物
关于很多女人的词语安排,如生育女神、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外女内,成为了社会构建的基本模式,由此限定了女性的角色仅仅是家庭中的女儿、妻子和母亲,其职能仅仅是孝敬父母、侍奉公婆、相夫教子。女性的活动范围被禁锢在家庭以内,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被贬抑。同时,女性的角色分工还要求她必须学会修饰打扮取悦于男人,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要“进得厨房,出得厅堂”,以此获得生存的保障,争取自己在家庭中的一席之地。
简而言之,正是由于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中丧失了主体地位,所以在审美活动中也势必如此,女性因此丧失了作为人“人”的价值,逐渐沦为被塑造、被审视,甚至被交换的“物”,是被“看”,被“造的客体。
(2)男权文化建构的结果,在男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男权不仅主导着社会分工的格局,在制度、思想、精神、文化领域也占主导地位。
男性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支配着女性的审美活动。女性原有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剥夺。审美活动中,女性只是被动的形像,男性是主动的“看”者,起着决定作用是男性的眼光,男性把自己的幻想透射到作为“他者”的女性身上。想到了《卖花女》电影里的男主角塑造女主角为他想要的上流社会的过程无不如此。《镜花缘》中以女性为主导的“女儿国”里,遭受缠足痛苦的男性的故事。
这个时代,顺从、温柔等看作女性内在美的主要标志,并誉之为女性“美德”,从外到内、由表及里,从容貌到形体,从品德到行为,都按男性审美标准来塑造,取悦男性,为男权社会服务。
(3)女性自身异化的结果
当写到这一段突然觉得写不下去了,如果说女性要走出男权的枷锁很难,那么女性要走出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定型枷锁更难,虽然女性解放了,但那么多年留给女性的已经自我认同和自我定型了。 这需要有强烈的意识和更深的洞见女性所处的位置,不断的觉知、觉醒,突破那么多年的奴性、依赖、服从,内在素质的局限,社会及身边人群异样的眼光,否定、不理解。
传统女性美的审美标准能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畅行数千年无阻,男性对女性的偏爱和挑剔能够实现,确定和巩固,有几个方面:
〈1〉女性对男性标准的自觉认同,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要求。
〈2〉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服从、肓目仰视男性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
〈3〉男权文化构建的女性美标准,自我认同,自觉成为女性内心的行为规范,成为遵从者甚至鼓吹者、倡行者。
〈4〉卑微感、物化感的传统女性审美意识,反作用于女性自身,成为女性自觉背负的枷锁,成为稳定男权社会的基本要素。
〈5〉女性内在素质的局限,也是社会实践的必然。
〈6〉传统女性被社会分工排斥在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之外,经济无以自立,政治上没有独立人格,文化上失去话语权,高度非主体化、非人格化,只有把全部生命和希望寄托在男子身上才能生存。
总之,传统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要求,无论是外在的美貌,还是内在的品格,以及“贤妻良母”的普通标准,本质上都是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及所扮演社会角色的真实反应。在自然基础和社会需要的共同作用下,“美”被单向度指向女性,体貌和性格上的某些特点成了古今中外欣赏和追求的“永恒的美”。
4、总结
审美观念至止今天,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女性美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但传统女性内外美分别为:内庄美即“德行”,经典的表述是“温柔贤惠”、“贤妻良母”;外在美即“容色”,理想的形象要似“弱㧕扶冈”、“梨花带雨”。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种传统女性美的话,那个字就是一一柔。
纵观数千年中国传统女性美的变迁史,不难看到,女性美的的历史即是女性地位变迁的历史,也是各种社会权力塑造“美女”的历史。女性,乃是一定时空“所捕获的人质”。恰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女性美的标准也不是“天然”的,真正决定女性的形象及变化的,并不是女性自身,而是“时代”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中国传统女性美的变迁,昭示的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是资源、物质文明和技术、历史叙事以及意识形态等各种社会权力进行微观运作的生动历史和符号体现。
什么是当今需要的、真正的女性美?父权制的语言窒息了女性的声音,想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目标应当是以主体性加多元性来塑造现实的女性美,构建一个男女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在这意义上说,真正的女性美应该有端正的仪表、丰富的内涵、健康的心态、积极的个性。用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玛格丽特.富勒早在一百多年前说的那样:
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去行动和说话,而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去发展,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去辨别,作为一个有灵魂的人去自由生活,从而顺利发挥自己的能力。
5、思考
(1)什么叫当代女性的柔?具体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柔美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2)女性的柔美如何与男性进行合作?
(3)如何引导身边女性让她洞见她的美和所处的环境?
(4)如何找回女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女性的柔美如何与男性进行合作?
体验时T把这个问题落在了三个点上。合作、女性柔美、与男性合作就是充分发挥女性特质,我想对当下女性都值得好好思考的三个点。也让我想起一路走来T是如何的帮助自己一点点的塑造主体、增长见识和开拓视野的。
1、合作
合作就是可对等性,对等的人格和资源。
人格不独立必须服强者。我想这个观点从中国传统女性美的变迁可清晰而明了的看出。中国传统的父权制,传统女性被社会分工排斥在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之外,经济无以自立,政治上没有独立人格,文化上失去话语权,高度非主体化、非人格化,只有把全部生命和希望寄托在男子身上才能生存。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服从、仰视男性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注定的不对等,谈不上任何的合作性,连合作的资格都没有。没有资源也就没有任何可合作与链接的价值。
2、女性柔美
女性柔美就是女性气质,柔美包括包容、理解、柔和,较少有攻击性、进攻性、拓展性。
当T讲到较少有功击性、进功性、拓展性,其实并不太理解这几个词与柔美的关系。有进攻和攻击性就不可能是柔美,必然要有结构的对抗和碰撞。除非你对形式清晰的判断,有能力的话可减少损失就像女权的产生,一定是女性能量与男性强大结构的撞击,女权产生,发生最大改变是男人最致命的缺点出来了,要求会破坏很多的传统结构,女权对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如:女人已不再言听计从,经济开始逐渐独立,女性大量的体验出来,那么多年的压抑容易导致自我、自大、用男人的方式去工作、生活。
3、与男性合作需要充分发挥女性特质。
充分发挥女性的优势与男性合作,极大的考验着女性的人格是否完善与强大,女性是否了解女性的真正特质是什么?每个人特质都不同,独有属于自己的气质又是什么?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时候才知道如何与男性合作,与伙伴合作,与家人合作,拿什么面与不同的人合作,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男性力量与女性力量,理性与感性,中间的桥梁是审美,学会去欣赏另一种力量的美,减少对抗,进行相互合力,才可能产生更多的和谐与发展。
我想说女性了解自己的特质,必须首先对自我成长更有意识、更有觉知和觉醒,突破几千年的社会文化束缚,进行更深的思考和阅读,不断拓展自身的内在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