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现行版本 第十二章
帛书版本 第五十六章
五色使人目明
【帛书复原本】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今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2处不同,突出的是:
① “五色使人目明”的“明”字,帛书甲本为“明”,帛书乙本为“盲”,历代版本皆采用“盲”字。
帛书甲本的“明”最有道理。
盲,就是看不见了,不等于看不清楚,也不等于眼花缭乱。
② 今本等版本将“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调整到了本章的第二句(并交换位置)。这样调整有道理。
这是后世对帛书《道德经》修改的有道理的地方之一。但是,如果按照“眼睛发亮,看到了才心动、才行动”的逻辑,也就是从意境的连贯性上来理解的话,帛书的文句排序更为准确些,所以,本书依然采用了帛书文句的排序。
③ “是以圣人之治也”句,今本等版本删除了“之治也”。
这样一改,前后意思改变了。
■帛书在此句之前描述的是老子在看到统治阶级一派声色犬马、放浪形骸的场面与后果之后的总结。而在此句之后,老子的表达延伸到了治理天下上来,就是“不能让社会形成追逐物欲、声色诱惑的风气,而是要让民众吃饱饭,过着简朴、知足常乐的生活”。
■今本等版本去掉“之治也”之后,意思变成:上述这些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圣人是不会这样去做的。也就是借圣人之口对统治阶级提出了委婉的规劝或批评。
■显然两者的意思是不同的,根据老子当时的社会状,前一种意思更符合老子的本意,故本书采纳了帛书的内容,即保留“之治也”这三个字。
【解读】
① “五色”“狩猎”“把玩珍物”“五味”“五声”等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绝非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老子在这一章显然对贵族阶级纵情声色、奢侈贪欲等生活状态进行了揭露,并提出了规劝和批评。
② 对于老子的本意有两种理解:
■一是老子从反对贵族腐朽生活出发,得出反对一切声色的普遍结论,所谓“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立起来,是一种愚民政策的体现。
■二是老子通过对奴隶主贵族糜烂生活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了揭示,进一步提出了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的观点;为了突出这一观点,强调人们需要清心寡欲、简朴为生、丰衣足食与知足常乐,即“为腹不为目”。
■这里的“腹”与“目”实际上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借代,不能望文生义,狭隘地理解为“果腹”与“悦目”。
■这两种解读都有道理。不管怎样,老子以生动的例子、深刻的笔触提出的“玩物丧志”的观点与警示,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来说,都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