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销售部的一名员工,为人比较随和。但是前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同一部门的小李老是处处和他过不去,有时候还故意在别人面前指桑骂槐。
小王看不惯小李如此嚣张,一赌气就告到了经理那儿。经理把小李批评了一通,从此,小王和小李成了绝对的冤家了。
当小李对小王的态度大有改变时,小王应考虑是不是小李对自己有了一些误会,才让他对自己的态度变得这么恶劣。他应该主动及时和小李进行一个真诚的沟通,可能他们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在比较浅的时候就会通过及时的沟通而消失了。
沟通在我们人际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读者与作者的沟通也同样的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前面一篇文章有讲过),作者提出。读者与作者应达成共识,达到沟通知识的目的。
第二阶段共分为四个规则。
1、找出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一本书中通常会有关键性的字眼,但字或词背后传达的意思却是会有模糊地带的,我们要清楚这些关键字、词代表的准确意思。
例如,爱丁顿在《物理世界的本质》中提到的“仪表阅读”,这里的“阅读”就是一般常用的意思之一。另一个地方提到的“阅读本质”,这里的“阅读”已经是另一个意义了。
2、找出书中重要句子及其背后的主旨。
通常来说,一本书中真正的关键句中只有少数的几句话。有的作者会把主要的句子加粗凸显出来。也有少数的书会将主旨写在前面,用很明显的位置来加以说明。
假设你已经找到了重要的句子。有两个方法可以测试,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
第一个方法是“用自己的话来说”。作者书中提到懂得一个句子的主旨,应该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语说出同样的意义。
还有一种检验方法是,结合观点,看自己是否能举出相关案例,可以是自己听过的,看过的,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3、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
一个论述可能用一个复杂的句子就能说明,但也可能散落在好几个段落里。
等你找到主要的句子时,架构一些段落就变得容易了。
作者提到一个方法。可以在书的空白处作上编号,再标上记号,按顺序标示出来。再准备一张纸,写下构成一个论述的所有主旨。
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好的论述,都可以作成简要的说明。”不论是什么样的书,这本书里有一些论述,你都应该知道,能用简洁的话说出来。
4、找出作者的解答。
完成前面的步骤,你应该明白几个问题:在作者想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是他成功解决了的?在解决的这些问题中,他是否有引入了新的问题?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未能成功解决的?
当你完成了这一条,意味着真正地理解了这本书。
既然是与作者的沟通,就不能作者一路说个不停,你却无话可说。事实上读者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作者该说的说完了,现在该读者开口了。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在完全了解书本上的内容之后,再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评断,又或者暂缓评价。
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应该通过事实说明作者观点的不妥之处,切勿争强好辩。
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到理论基础。
分析阅读是积极主动的阅读,如果能熟练掌握方法,与作者达成共识,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继而通过阅读提升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