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来读《反脆弱》第3章-- 猫与洗衣机
复杂系统和非复杂系统
猫和洗衣机的不同之处在于,猫是有机体,具有反脆弱性;而洗衣机是机械体,不具备反脆弱性。
作者猜测,任何有生命的物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通常是同时具备脆弱性和反脆弱性),但以一定程度为限。比如人体可以从压力源的刺激中受益--如果定期给骨骼施以一定的压力则有益于骨密度的上升。
但非生物体,比如洗衣机、盘子、汽车则不具备这种特征:它们可能很强韧,但并不具备内在的反脆弱性;在压力下它们往往会衰竭,或者折损,鲜有例外。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非生物组织同样具有反脆弱性:
比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场活动,以及文化行为显然是人为的,但却能够自主地发展,形成一种自我组织的机制。
严格说来,它们未必是生物组织,但它们与生物体却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它们能够繁衍和复制——只要想想谣言、观点、技术和企业就知道了。
它们更接近于猫,而非洗衣机,但往往却被人们误归为后一种类别。
因此,作者又将“有机体–机械体”之间的区别扩展为“非复杂系统--复杂系统”。
压力是复杂系统的必须
在非复杂系统中,因果链条非常明确,但各部分间的关联度不高。而在复杂系统中, “因”的概念总是非常模糊的:要么几乎不可能确认,要么无法真正界定。
因此,这些复杂系统(各部分的关联如蛛网交织)的核心就是,它们通过压力源或者借助压力源,向其组成部分传递信息:你的身体之所以能够获知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非源自你的逻辑机制、智慧、推理能力或计算能力,而是源自压力,并通过你的荷尔蒙或者我们尚未发现的其他信息传导机制向你传递的。
因此对于自然界有生命的物体来说(包括人类),压力非但不一定是坏的;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压力还是必要的!因为,一个亟须压力的反脆弱性系统如果长期缺乏压力源反而会变得更加脆弱。
如果人为干预去除压力会给有机体和动态系统带来伤害,彻底消除波动和变化只会危害生命、生活、科学和智慧。
例如悲伤、焦虑等情绪,实际上是智慧的第二来源——甚至是第一来源。而制药公司的抗抑郁药却在消除人们在正常范围内的情绪。特别是在美国有1/10以上高中年龄段人在服用这种药,这减少了儿童生命中的变化和波动,也会降低我们这个所谓的“伟大的全球化社会”中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在学习语言时,如果是生活在一种迫切需要用语言解决问题的压力环境中,则会学得更快,而当这种压力和刚需被科技轻松解决时,人就似乎失去了习得新语言的能力。
反脆弱性是一种最节能的智能设计
人类基因中的反脆弱性大概是被自然界的随机性塑造的。基因并不是在我们出生时就赋予我们对抗所有最坏挑战的能力,而是给我们设计了一种自主升级的模式,即根据每个人经历的挑战让反脆弱能力逐步升级。这大概也是基因“节约能量”的一种做法。
另外,自然界的挑战也太多,并且还在不断变化。基因大概也很难预测未来人类会面临什么样、什么强度的变化,于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为人类设置一个能抵御超强挑战的固定系统,不如设置一个可以不断升级反脆弱性的初级系统,让每个人根据自己面临的实际挑战逐步升级。
我曾经也是自己的脆弱推手。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大于渴望,因此常常会放弃或躲避很多成长的机会。但最近几年好一些了。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原本恐惧的不确定性或挑战之后,我发现绝大多数事情并没有以为的那么可怕。
不确定性是无论如何躲避不了的,接受并向未知迈出一步又一步之后,收获的,是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自己的舒适边界!
不会跳舞,但羡慕那些在舞台上自信展现自己,享受音乐和舞蹈结合的美妙感觉的人,第一节课带着被人笑话的恐惧去尝试;第二节课动作熟悉一些了,似乎能玩起来一点了;第三节、第四节课,不知道什么时候,压力完全消失了,去跳舞,成为一件自然而然且身心灵得到滋养的活动~
从学员到社群的运营者,我能胜任吗?我真的有能量带领大家读书写作吗?第一次和没见过面且厉害的伙伴们开视频会议,很想逃走--怕形象太丑,怕不会讲话…“被强制”开过第一次会,反而放松了--大家都很随意、亲切,一下子熟悉起来,反而让我爱上这样的沟通方式。
于是开营后很自然地接受了用这种方式与组员云团建--我从参会者变成主持者,组员也从排斥、紧张转变接受,甚至因为熟悉找到了归属感;交流也更放松、更开放;交流的心理障碍破除了,写作的心理障碍也被进一步击碎~
不知大家是否跟我一样,在了解了一件事背后的机理后会更容易接受它,并采取能适应、利用这一机理的行动。
随机性、混乱、压力是自然的规律,因此我们无法回避它们。但大自然已经为我们设置了应对它们的武器--“反脆弱性”;了解这一切之后,面对未知与压力,即便依然有担忧和恐惧,我也会愿意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放开自己,去做新的尝试,去感受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