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开建,有何影响?

2025 年 7 月 19 日,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的峡谷地带彩旗猎猎。

随着国务院总理李强一声 “开工” 令下,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这项总投资 1.2 万亿元的超级工程,将在世界屋脊之上,写下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崭新篇章。

世界屋脊上的能源巨构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选址在西藏林芝市,顺着江道走势规划了 5 座梯级电站。不同于平原地区的水电站布局,这里采用截弯取直的隧洞引水方案,总装机容量 6000 万千瓦,每年能发出 3000 亿千瓦时电 —— 这相当于三个三峡电站的能量,足够 3 亿人用一整年。

工程电力主要送往东部地区,通过特高压线路直抵负荷中心,同时兼顾西藏本地用电。纳入 “十四五” 规划的这项工程,意义远不止发电:投用后每年可少烧 1.5 亿吨煤,减少 4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抵得上种 110 亿棵树的生态效益,对中国实现 “双碳” 目标的作用不言而喻。

高原施工的破局之道

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建水电站,难度超乎想象。这里地质活跃、气候多变,光是应对频发的地震就需煞费苦心。工程团队想出 “隧洞引水 + 地下厂房” 的妙招:用长隧洞绕开地震带,将厂房深埋地下抵御灾害。工地上那些国产大直径隧道掘进机,在高地应力环境下月进尺能超千米,比传统钻爆法快 3 倍还多。

生态保护的心思也花得细。为了让高原鱼类顺利洄游,特意修了 3.6 公里的人工鱼道,还配套建了鱼类增殖站。数字孪生技术搭起的 “智慧大脑” 更不含糊,实时盯着大坝变形、水质变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都在掌控之中。

激活雪域的发展动能

工程一动,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跟着提速。高峰期能提供 20 万个岗位,单是水泥就需要 5400 万吨,相当于西藏现有年产量的 3 倍,本地建材、物流企业跟着沾光。西藏天路、高争民爆这些本地企业已经加入供应链,往后每年稳稳进账超 10 亿元不成问题。

“藏电外送” 的 5 条特高压线路建成后,西藏再也不是 “电力孤岛”。清洁能源低成本接入全国电网,每年能带来数百亿元收益,让西藏从 “输血型” 援助转向 “造血型” 发展,这步棋走得远。

跨境河流的治理智慧

作为国际河流上的工程,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始终揣着负责任的态度。外交部说得明白:这工程不耗水,只是利用水能发电。通过 “雨季蓄洪、旱季补水”,下游水量年内分配更均匀,印度、孟加拉国的洪涝灾害反而能减轻。数据摆在那儿:雅鲁藏布江出境水量只占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总流量的 19%,下游 81% 的水来自喜马拉雅南麓降雨,工程对下游影响有限。

这些年,中方通过跨境河流专家机制,给印方共享了 17 年水文数据,2023 年尼泊尔发洪水时还紧急预警泄洪,实打实的担当。这种 “开发护生态、合作求共赢” 的路数,给澜沧江 - 湄公河这些国际河流的治理提供了个好例子。

重塑能源格局的长远棋

工程建成后,中国水电装机将突破 5 亿千瓦,清洁能源占比能提到 35% 以上,新型电力系统的根基更稳了。更深层的是,这工程会重塑亚洲能源格局 ——“西电东送”“南电北送” 两条通道铺开,中国能构建起覆盖欧亚大陆的能源网,给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送清洁电力方案。

百年变局之下,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不只是技术突破的纪念碑,更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活例子。就像外交部说的,这不是普通水坝,是条友谊纽带。它用清洁能源作笔,在青藏高原画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发展跟全球治理齐头并进的大画卷。

这项万亿工程,正使劲改写中国能源版图。雅鲁藏布江的江水变成清洁电流,照亮的不只是雪域的万家灯火,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路。这一刻,我们见证的不只是工程开工,更是一个文明对绿色发展的郑重承诺。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