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 周纪0004-2
今天的日更,本来要讲聂政刺韩傀的故事,但看到简书上有朋友评论吴起,就多说几句。
吴起的才能有目共睹,不仅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而且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家,担任地方官也有一套。他帮助鲁国大破齐师,帮助魏国拿下秦国的西河又进行治理,还在楚国大刀阔斧实施变法。钱穆甚至认为《左传》的作者就是吴起,因为他在鲁、魏、楚做官,具备熟读这些国家史书的条件,又深谙军事,还是曾参的学生,能够把历次大战描写得如此脉络清晰、生动传神,加之成书时间也吻合,所以非他莫属。
然而,就像智果对智伯的评价一样,吴起极富才干,但存在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仁,无德。
吴起功利心极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曾参手下学习,不奔母丧;为在齐鲁大战中获得鲁国大将一职,杀死了身为齐国人的妻子;为了让士兵拼死杀敌,屡次为他们背负行囊,吸吮恶疮。吴起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个人欲望,能为他人所不能为之事,不惜以家人和下属的生命来换取功名利禄,六亲不认,毫无底线。
有人称赞他进取心强,懂得取舍,但对于上层领导者来说,面对这样的下属,却不得不时刻如履薄冰。吴起才能出众,锋芒毕露,但不讲道德,不通情理,不按理出牌,非常难以驾驭。
又有人说,吴起不是贪财好色,热衷功名吗?就用这些弱点,把他套进笼子里去。一个简单的道理,欲望是无止境的,功高也是会盖主的。吴起的领导者既要让他施展才能,又要小心翼翼防范其威望与权势日益增大,还没有其他非分之想,这种平衡简直就是高难度的艺术,非普通人所能掌握,在管理学上很难探讨方法论。雄才大略的魏文侯拥有这门艺术,他的儿子魏武侯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吴起最后只能离开魏国。简而言之,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驾驭千里马的骑手更不常有。
用传统儒家观念来分析,吴起舍弃孝和亲,缺乏道德,又没有继续修身,在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开端就出了问题,是典型的有才无德。所以,吴起虽然能干,最终也为魏文侯所用,但在人才济济的魏国朝廷中,爬不上高层的位置。何况,魏文侯一开始也有很大的顾虑,向李克征求意见后,才下定决心用他。
有人说,吴起不是到楚国做了丞相吗?这话不假,但楚国当时并没有出众的人才,国力衰弱,贵族势力强盛,改革的阻力很大,楚悼王不得已,才让这个外来的和尚念经。楚悼王一死,吴起就被清算,死于非命。
看到吴起,不能不联想起智伯。智伯在晋国独揽大权,说一不二,对外败齐师、伐郑国、灭仇由。智伯不能干吗?智伯不优秀吗?吴起本质上跟智伯是同一类人,所以他们的结果大同小异。
我们不妨经由吴起,再体会一下司马光的人才选择标准,感受老练政治家的睿智与格局。
什么是才能呢?就是聪明、有洞察力、性格刚强、意志坚定;什么是品德呢?就是为人正直、处事公平、心态平和、做事恰到好处。才能是辅助品德的,品德才是才能的主导。云梦泽的竹子,质地特别坚硬,可要是不把它弄直,不给箭尾装上羽毛,就没办法做成利箭射穿坚硬的东西。棠谿的铁矿,大家都夸它特别精纯,但要是不经过熔炼铸造,不打磨锋利,就不能做成兵器去攻打强敌。
品德和才能都具备的人,我们叫他圣人;品德和才能都缺乏的,就是愚人;品德超过才能的是君子;才能超过品德的就是小人。选拔人才的时候,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那宁可找个愚人,也千万别用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