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式思考,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是在《读了斯坦福心里课程》这本书,当中提到过。
反刍意思就是反复“咀嚼”,在食草动物当中,它们会把半消化的东西吐出来然后再嘴里反复咀嚼。把食草动物的习性比喻人的思维模式。
这个思维模式有什么体现呢。比如考试失利,你会怪自己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如果当初多复习一小时多好,深夜失眠,可能脑海里还在揣测领导或者朋友话里的用意,事情过去很久了你对自己工作上犯的错,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耿耿于怀……
可怕的是这种思考方式是无意识的,想得越多,越会掉进思维陷阱里,对往事的忏悔,对未来的担忧,对自己的苛责,到最后变成焦虑,抑郁,强迫症一系列心理疾病。
总结起来他们的表现在于以下方面
1.对于过去的失败和错误反复回想
2.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坏事过度担忧
3.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进行无休止的思考
4.反复琢磨人际关系的不愉快5.陷入于事发前的“应该”或者“如果”各种假设性问题
如何规避这种反刍式思考。
1.正念冥想。学会观察自己情绪背后的思维模式,每天10-20分钟正念冥想,专注于呼吸和当下的感觉,如果被无意识带走的时候,尝试拉回来专注在呼吸上。
2.学会转移注意力。培养一个长期感兴趣的爱好,如唱歌,跳舞,写作,阅读,插花等,如果自己陷入到这种消极情绪里,马上停下来去做一件自己喜欢且令自己放松的事情。
3.尝试列清单。把自己担忧,焦虑的事情都写在一个本子上,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问题去尝试列3到5个方案,从这些方案挑选最简单切实际的分成一个个小目标严格去执行。
4.去反思而不去反刍。这两个词一字之差,但是却谬之千里。反思是主动,积极思考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而反刍是无意识,重复的思考事实本身,反而加剧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