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构

董沛沛  洛阳  焦点讲师班三期  坚持原创分享第九十五天

    重新建构指的是:我们基于事情不会只有一个面向,从不同看待事情的眼光,看到当事人的特质、优点、动机、努力……引导他看见事情的其他面向,进而拓展当事人的思考,引发不同的行动。

被响起的闹钟吵醒——表示我还活着;

有巨额的电费账单——表示冷气吹得很爽;

衣服越来越紧——表示我吃得很好;一天结束时的肌肉酸痛——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

当思绪方向不一样时,也会影响心情,让内心充满着感谢,生活充满着喜悦,就不会被不舒心、不耐烦占据了。(太极图)

重新建构的另一个意义是:我们了解了孩子描述的事情并重新诠释后,赋予相同的事件不同且正向的意义,看到了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正面价值,进而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或是行动。

重新建构的功能就是:

透过此过程来引导孩子看见事件中的正向意义。

带领孩子重新诠释事件中所带来的不好经验。

与其说重新建构是一个技巧,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在使用重新建构时要注意:

态度温和而不强势

要一个人放弃自己原本看事情的角度,本来就有难度,所以态度温和而接纳,比较容易帮孩子接受不同的眼光与想法。重新建构并非只是一味地安慰别人往好处想,而是需要你带领他慢慢从中领会、了解事件有另一层面的所在。

例如:

问孩子:妈妈/爸爸有一个想法,你想听听吗?

告诉孩子:你就是应该这样做。

对孩子不够了解时,比较容易失败。

重新建构既然会牵涉观点以及看待事情角度的改变,就表示你需要多了解孩子一点才能使用这种技巧。父母必须先知道,孩子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在做到尊重、倾听而不评论他的看法后,再加入新的观点。进入他的思维脉络之后,才容易引导他重新建构,否则就会形成强迫,就算父母的观点再好,孩子也无法接受。

思考:当孩子回家跟父母抱怨同学小明不跟他玩儿时,父母应该作何反应?

如果孩子一说小明不跟他玩,做父母的立马就说:“不玩就不玩,他也没什么了不起,从明天开始你也不要跟他玩……”这样孩子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失去了思考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孩子也可能以后不敢再跟父母分享她的心事了。那么父母究竟该如何引导呢?在这里给了一系列的问句:为什么那么在意小明?和小明一起玩儿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不跟小明玩的时候,孩子会因此获得什么?(例如多认识其他同学)

对于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孩子重新建构认识。比如,孩子抱怨自己总是不会控制时间,常常浪费时间。我们可以通过“你是想自由使用时间”,或是“你是想自由调配自己的时间”,来进行重新建构。

    父母在带领孩子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必须先拓展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这样才能带领孩子看见事情的不同面向。而这个过程往往也于无意间拓展了父母许多想法与思考的角度,这样做不但帮助了孩子,也丰富了自己。

      但需注意的是: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请勿损害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这样会减弱他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此外,在孩子解决问题时,教唆式的批评言语也容易误导孩子的行为倾向。

          2017.08.25      23:0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