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疫情再次卷土重来。我的城市开始静默管理,身边每天都有新增的感染者病例,与疫情长期共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这种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常态,它常让我们感到焦虑,我们不仅要提高身体免疫力来对抗病毒,还要提升心理免疫力抗打击和迅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人生海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虽然我们希望拥有平安顺遂、完美的人生,但人生路上,时而暴风骤雨,时而风平浪静,起起落落是常态,不完美才是人生。
有些人能在风浪来临时乘风破浪,越挫越勇,他们身上到底是拥有一种什么能力?趁着值班守卡间隙,读了《韧性》这本书,了解到心理韧性是我们战胜疫情和逆境的必备武器,更是人生持久精进的动能所在。我将书中的一些观点持续分享给你。
01
韧性,原本出自物理学的概念,表示材料在塑料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
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者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
提升心理韧性的目标是汲取更多的积极影响,减少负面经历带来的消极影响。
02
韧性不止于“减负”。韧性越高的人,能够快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恢复到平和与积极的状态。韧性绝不是负面情绪的调节器,是一个可以和压力共处的人,高韧性的人不仅能自我减压,还能享受快乐。
韧性不止于“归零”。在遭遇挫折之后,人的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用坠落的鸡蛋、纸团和乒乓球来做比喻。在不利事件面前,不希望自己的状态是碎成一摊的鸡蛋,至少要成为纸团,最好是像乒乓球被摔向地面的那一刻,反弹得更高,越挫越勇。
提升韧性不等于死扛,而是主动地应对。韧性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吃苦”,韧性不是天赋,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提升。在看似无风无浪的日子里,需要持续进行韧性训练,才能从容应对未来发生的不确定性。
提升韧性不等于吃苦,而是科学地“寻乐”,积累更多积极的体验。具有韧性的人能够让自己在遭遇逆境时从负值反弹回零度,能迅速恢复正确的心智认知,使自身达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提升韧性不等于习惯养成,而是系统地改变认知和行为。某个或某几个单一的习惯的养成尽管能够让我们获益,但不能形成合力,其结果就会要么难以坚持,要么在坚持中流于形式,为坚持而坚持。
提升韧性不等于自修,而是在关系连接中共同精进。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盼望着经济生活尽快恢复和回弹,高韧性的领导者不仅要不断提升自我,也要持续激励他人,培养团队,从而共同精进。
03
心理韧性的打造是一个系统性的行动,是长期、有意识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根据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的“飞轮效应”概念,作者提出“韧性飞轮”模型。以韧性为轴心,三个重要的“叶片”分别是觉察、意义和连接。
“觉察”指的是自我意识层面的综合认知,即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包括对自身心理状态、归因模式等可见和不可见特性的认知、觉察和改变。
“意义”指的是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对自身目标体系(意义树)的梳理,发掘、培养和深化专注的“热爱”等。
“连接”则是指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社会性的认识、沟通、信任和利他等多个方面,侧重于在关系中与他人共同提升韧性。
让韧性飞轮转动起来的动力来自行动,这种行动叫作“持续小赢”,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小的成功,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无论是深化自我觉察、探寻意义,还是加强与他人的连接,都离不开持续小赢的行动。
04
为自己创建“发现清单”,在阅读和他人交流时,尝试更新自己的观念,或者填补认知空白。
尝试开启自己的“小赢记录”,无论是希望记录自己的读书小赢、运动小赢、减重小赢,完成后画上一个大大的对号,让我们在获得内在激励和满足感的同时,获得持续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