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台,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因为这里是刘邦在汉中当汉王时的王府,所以又称古汉台。鸿门宴后,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汉王由子午道来到汉中,边行边烧绝栈道,以示无北还之意。来到汉中后,他的心情非常气恼,萧何及时劝道.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汉水相对应,是天意如此,愿大王王汉中。于是汉王养精蓄锐,并接受萧何的建议,拜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为大将军,一军皆惊。随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北越秦岭,消灭不可一世的项羽,从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汉中开汉业,汉中成为西汉王朝的发迹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寒溪夜涨.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典故,传颂数千年。古汉台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七米,现为汉中博物馆。汉中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11月18日,是汉中市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被列为陕西省十大博物馆之一。馆内设有石门汉魏十三品、古褒斜栈道、汉中汉代史迹、汉中宋墓出土文物、古代名人字画、馆藏宗教造像艺术、汉中近代革命史迹专题陈列。
(2016年4月5日参观)
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 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
古汉台,又名七星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为市博物馆馆址
走进博物馆,迎面一座高台,这就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古汉台,它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后来人们常将这个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
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也是指残存的汉台
汉台上面,有建于明代的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株大树就是古汉桂,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是汉中城 内寻香访桂之处
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高楼---望江楼,它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望江楼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
望江楼曾是汉中的最高层建筑,据说在过去,登临三楼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汉江,是人们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望江楼二楼榴联上写的:“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现在已改成汉中博物馆的馆藏宗教造像陈列室
汉台南院,也就是汉台碑林
汉台碑林分为两个陈列室,东面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西面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这就是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是穿越秦岭的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石门是东汉永平年间开通一条隧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历代文人墨客在石门隧道及其南北的山崖间镌刻了178种石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
1967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十三块石刻,将石刻四周凿空,整体凿下,移存到汉中博物馆
石门十三品,是研究褒斜栈道通塞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又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是研究汉魏书法的实物标本
石门十三品,有“国之魂宝”之寓,被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曹操的“衮雪”,郑子真的“石虎”苍劲浑扑,运笔流畅,《石门颂》、《石门铭》自古被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曹操两次来汉中,在褒河边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遂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操曰:“衮在水边,何以缺水?” “石虎”,是西汉褒中县人郑子真所书。他常年隐居于褒谷箕山,名声很高。石门隔褒河与河东的石虎峰相对相望,当地俗语常道“石门对石虎”。郑子真见石虎峰远远望去就像猛虎下山,欲腾欲扑之状,于是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石虎”二字
望江楼已改成汉中博物馆的馆藏宗教造像陈列室。馆藏宗教造像,乐伎
馆藏的宗教造像,力士
馆藏宗教造像,弥勒佛
望江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铜钟亭和石鼓亭。西侧石鼓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玉质,传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为“汉中八景”之一
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以主的园林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