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敦煌的女儿,自1963年就来到了这片沙漠,成为了千年莫高窟的守护人。她就是樊锦诗,出生在上海,就读于北京大学,在莫高窟中坚守一生。
《我心归处是敦煌》由莫高窟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口述,北大学者顾春芳整理编著而成的自传。当被问为什么要编写自传时,樊锦诗回答:“我不想给自己编写传记,但周围的人总是劝我,应该把敦煌的历史传承下去,所以这不是个人传记,这是为敦煌保护做出努力的所有人的传记,里面包含着敦煌这段时期的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也有早期在更艰苦是环境下,前一辈人的坚守精神,以及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如何利用更科技的手段,把敦煌壁画的原貌保存下来。”说这段话时,显示出了她的干练以及谦虚的精神。
我读这本书之前是带着疑问去读的,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读者,很难想象北大毕业的佼佼者,甘愿在大漠中奉献一生,是什么力量驱使她这样做,她是如何熬过与家庭
这两天看了一本书,书中提到的人物是上一代人,她叫樊诗锦,北大毕业后,却守着落寞的沙漠,在敦煌中工作了一辈子,虽然几经曲折,但却未离开过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西北大地,守着上千个洞窟过了一辈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好学,成为了敦煌研究院的院长。
本来我是从没听说过这个人的,是从已年过50岁的一位博主那里看到的,虽然博主已年过50但仍旧很时尚,虽然很瘦,精神却很抖擞,她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一本是外国一位成功的女性,我对这两本自传书都很好奇,于是从网上购买,结果这本书我还能下单买,而另外一本书却始终没敢下单购买,因为太贵了,好几百元,我纳闷它为什么这么贵,只好放弃了,其实我对这位外国人的经历还是比较好奇的,因为她的人生比较精彩,就是那种能活出自我的人。《我心归处是敦煌》由作者口述,又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出来,是典型的舍小家为大家,当我看到里面写到因为工作及周围环境的限制而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时,我略感到气愤,工作虽然重要,但家庭不重要吗, 孩子不重要吗?但女人在这方面总会很为难,受条件的限制不能两全,这总让人纠结痛心,与家人两地分居长达十九年,才得以团聚,也只能在那个时代才会有这种比较执着的感情,当看到她写的这一段回忆录时,她的内心充满了负疚感,如果让她重新选择一次,不知又该作何选择?
后边又继续描写了她的敦煌事业,她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她热爱着考古专业,那些壁画与石窟里的各种姿态的禅佛,是她的精神寄托,她习惯了守着大漠里留下的灿烂文化,远离了繁华的都市,远离了繁华的人生,静心在佛窟前搞研究,终生都奉献给了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在60岁时担任了研究院院长的职务,开启了人生的重新起跑,忙忙碌碌的一生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守护敦煌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虽然没读完这本书,由于过去只是知道它是一个著名的景点,对那些石窟也没有太多的好感,不如风景好看,但当当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当对历史足够了解时,也能体会到那些石窟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