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念为锚,赴一场向光而行的约定》

合上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准考证存根时,晚风正穿过阳台的纱帘。指尖划过纸上“已完成”的印章,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在笔记本写下的话:“今年要做两件事——拿到那张证,和重新认识自己。”如今前者画上句点,后者正随着清晨五点的跑鞋声,长出新的轮廓。

第一次站在跑步机前时,膝盖还带着旧伤的隐痛。心理咨询课上学过“身体记忆”理论,那些藏在肌肉里的犹豫、藏在呼吸里的怯懦,其实和面对来访者时的紧张本质相同——都是对“不确定”的本能抗拒。但当脚步真正落在塑胶跑道上,听着自己的呼吸从紊乱到平稳,突然明白:改变从来不是靠“咬牙坚持”,而是在每一次抬膝时确认“我愿意”。

五公里的路程里藏着很多小哲学。前两公里总觉得喉咙发紧,像极了备考时对着厚厚的教材发呆的时刻;到第三公里会突然进入“心流”,脚步自动跟着节奏,就像咨询演练时突然听懂对方未说出口的情绪;最后一公里的疲惫最磨人,可只要盯着前方的路灯——就像盯着证书上的名字那样——脚步就不会歪斜。有次下雨,跑鞋踩进积水里溅起水花,竟想起督导老师说的:“真正的力量不是不颤抖,是颤抖着还在往前走。”

开始记录体重后,发现数字的变化远不如身体的觉醒动人。以前总把“90斤”当成悬在头顶的标尺,现在更在意弯腰系鞋带时不再气喘,在意穿旧牛仔裤时腰腹的舒展,在意镜子里那个眼神越来越亮的自己。就像做心理咨询时,从来不是为了“治好谁”,而是陪对方看见“原来我可以这样活”。目标或许是90斤,但路上收获的,是对身体的温柔,是对节奏的尊重,是对“慢慢来”的笃定。

有朋友问:“这么严格会不会太累?”其实每天系跑鞋鞋带时,我都在心里默念一次咨询伦理里的话:“真诚地对待自己,是一切改变的起点。”跑步不是惩罚,是和身体的对话;减重不是任务,是对生活的热忱。就像备考时没有把书本当成负担,而是当成推开新世界的门——那些凌晨背过的理论,现在正帮我理解“自律”不是强迫,是“我想成为更好的人”的自然流露。

昨夜整理书桌,把心理咨询师证书插进相框,旁边摆上记录跑步里程的手环。月光落在上面,突然觉得这两样东西如此相似:一个教会我看见他人,一个教会我接纳自己;一个是专业的勋章,一个是生活的凭证。它们都在说同一件事:生命的体验从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就像此刻窗外的蝉鸣,像永远新鲜的晨光,像下一次抬起的脚步。

目标在前方,但路上的每一步都算数。90斤会到来,就像证书会到来一样。而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在这场奔赴里,终于学会对自己说:“你看,你真的可以。”这或许就是生命最动人的地方:当你相信“我能”,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迈步,都在把“可能”酿成“确定”。

明天的闹钟依旧定在五点。跑鞋已经放在门口,鞋带系成了漂亮的蝴蝶结。这一次,不再是为了某个终点,而是为了赴一场和自己的约定——在晨光里,在跑道上,在每一个“我愿意变得更好”的瞬间里,认真地、热烈地活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