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什么东西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东西,那一定是快乐无疑。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这在今天已经上升到了价值观的程度——什么人、事、物能让自己感到快乐,那ta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没价值的——情绪价值不就是这种体现吗?现在人们纷纷乐意为情绪而消费,说明情绪多少都是人们所看重的东西。
人人都想要快乐,然而从实际上看,人们所追求的快乐,往往只是一些短暂的快乐。当人们用情绪价值去衡量人、事、物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用自己当下的感觉去衡量——当下的自己是否感觉很愉快、很放松、很满足。人们把当下的自己调整得快乐了,这是好事。但如果要问人们是否能在很长的时间里、在生命的数十年里都感到快乐,人们的回答未必也是肯定的。
所以,当你想要快乐的时候,你要想一想,自己想要的是一种爆发式的快乐、还是细水长流的快乐。也许大多数人更想要后者。然而,正是太多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感受不到快乐,那些即时的、强烈的快乐才激发了他们去追逐。这时候,人们表面上确实快乐了,但这只是一种如同掩盖伤口的操作,让自己变得仿佛没有受伤、没有痛苦一般。
然而,伤口和痛苦依然在那里。人们似乎并没有办法,让自己体验到细水长流的快乐。人们眼中的情绪价值像股票一样波动无常。今天你让我快乐,我就喜欢你;明天你让我难过,我就不喜欢你了。于是,人们都在追求快乐、满足,但又愈发感到不快乐、不满足。
当我们都在寻找快乐的时候,既然我们一直都找不到,那就说明我们找的方法错了。我们要事先问自己——自己怎么样才能快乐?什么样的状态下自己才是快乐的?
很显然,当你干着你讨厌的事情的时候,你是不快乐的;当你身处一个压抑的环境里的时候,你是不快乐的;当你和令你不愉快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是不快乐的。
也许你会认为,自己只要远离了它们,自己就快乐了。
是的,如果你真的让自己远离了它们的话,你那些不快乐的感受一定会消失。但,你还没有进入到快乐。你只是没有特别不快乐的感受了。也许你会很自由,但你与那种快乐的、满足的感受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其实,当人们想要快乐的时候,往往都是被一些让自己不快乐的人、事、物纠缠着。人们口口声声想要快乐,但实际人们只是想远离痛苦。太多人都很难让自己拥有真正的快乐,于是习惯了把没有痛苦当成快乐——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毕竟,痛苦说来就来,自己并不能抵抗。
如果我们不能自己创造快乐的话,那么,我们的快乐永远都是缺乏的——反而小孩子有这种能力。无论到一个什么地方,无论给ta一个什么东西,小孩子往往都能玩得很快乐。
然而,对已经长大的我们来讲,那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以及自己快乐的方式,似乎都已经固化了。我们早已习惯了做某件事情来感受快乐,以至于其他事情很难让我们快乐。我们早已习惯了某种快乐的方式,于是,我们很难再创造新的快乐了。
可以说,你在小时候习惯了如何体验快乐,长大后你依然会重复小时候的状态。一个人小时候爱吃什么口味,就会爱吃一辈子。
这是很难被你放弃,也很难被你改变的地方。
正是因为我们只是在重复,所以,我们原本那些快乐的感受,慢慢变得越来越平淡。除非有新的、更强烈的快乐进入到我们的体验中。短视频在信息领域,给人们创造了超越以往的快乐——那么,还有别的快乐吗?
一个人的快乐只建构在ta自己身上。对你而言,你只能用从你自己出发去体验快乐。别人的快乐不一定适合你。
但我们也需要转化,要将一些不快乐的东西转化为让自己快乐的东西。
如何转化?改变自己的视角。
这也是重建自己的过程。
重建自己,某种意义上,就是重建自己的快乐。当你感受不到快乐的时候,就说明你要让自己做出一些改变了——可以去创造另外的快乐,但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和痛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