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一书是洪兰和蔡颖卿以对话的方式讲述我们为人父母应该在生活给孩子的,而不是人们认为的那些丰富的物质,多样的课外活动。
我今天想谈谈她们讨论的一个问题:“照书养“之前,先从常识和经验中找答案,专家和权威的教养意见,应该如何看待?
2017年是知识付费年,很多知识都可以靠上十几节课就能获得。2017年我怀孕生娃了,我也在这个焦虑情绪的鼓动下,购买了很多课程,坦白说:有很多课至今仍未看完。
这是喜马拉雅上的育儿专题截图
妈妈们在产前产后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自己抑郁,焦虑。消费上课就会感觉自己没那么空虚,”我很努力了,我应该有信心做好好妈妈的角色“。在孩子成长中,怎么孩子跟我学的不一样呢?”我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善自己,成为一位更高效,更优质的父母呢?现在的小朋友都接触正面教养,蒙台梭利教育法,我也不能落后。“于是要不然各种找资料去学习这些教养知识,要不然就给孩子消费一些高价的早教产品。
”养育“的观念自古有之,依靠的是代代相传的经验与透过观察的修正,因此有其共同性也有个别性,世代的父母都是踏着前辈的经验与自己亲眼观察到的变化,并配合生活的条件而为孩子做出种种最有利的调整。曾几何时,教养却变成了一种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具备的能力。——摘抄《教养在生活细节里》
教养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具备的能力?但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听到一股学者声音:”现在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没受过培训,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好。因此父母应该先拥有一个上岗证!“
”全脑开发“,”正面管教“,”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体系的派系如此之多,仿佛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多么不好,那个改变不了,那就让孩子从开始就多接触一些更好更优质的教育方法才行。
专家,学者,书上说的,他们的理论派系更多。但是都学了,爸爸妈妈们,你们乱吗?你们有真正地把他们的理论知识活用吗?
我见过真的有妈妈在自己孩子出生后,孩子的衣食住都按专家说的去做,隔几个小时才喂奶,隔了具体多少个小时才让他睡觉,否则即便孩子哭得难受,都自己一头雾水。缺的就是观察。
作为新手妈妈,我也有一段这样的时间。但是后来我自己独自喂养孩子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因为我作为一个妈妈的理性回来了。我跟孩子一起吃一起睡,他有什么不舒服,我能第一时间意识到。“喝的水太烫了?”,“活动量过大了,饿得快”,“累了,想要睡觉了”,“或者是尿不湿鼓鼓的,不舒服了”,这些都是作为第一照料者应该有的直觉与观察。
有很多时候,作为新一代女性,觉得传统的教养经验是错的,是荒谬的,是正常的。毕竟我们父母辈的经验来源是旧社会,封建迷信时期。我们80、90后这一代年轻妈妈,大多都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孩童长大的,我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高等教育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直接沿用国外引进过来的教养方法,对他们的方法深信不疑,这也是不好的。我们现在对于信息的来源很少去过问真实性,“我朋友就是一直在国外生活的,她的孩子也是在国外长大的,她也是按那一套这样养的。”还有很多自媒体人生活在国外,她把自己带娃的经验通过文章的信息呈现给大家,也会传统很多观念给我们。
这是这个时代的红利,我们可以坐在家里,不管你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十三线城市,你都可以接受到最前沿的信息。然而这也有弊端,那就是信息过大,你不知如何选择,该相信谁?
没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养,老是羡慕别人家的,焦虑、愤怒等各种不良情绪就会接踵而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闭环。
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会直接导致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在育儿过程中,或许你会关注很多育儿大V的公众号,他们会给你很多他们在养育过程中非常好的点子,看了介绍之后,你会觉得很有道理,做了都会对自己孩子很有用。但是这有两个要点:一是你看了之后去落实执行了吗?二是你分析了她这么做,孩子主要是会有具体哪方面的收获,适合你的孩子吗?
十个手指各有长短,孩子的个性更是千差万别。做好自己的定位,做好孩子的个性分析,自己都办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强迫孩子完成呢?孩子不适合做那样的事情,过分强求只会恶化亲子关系。若你发现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了某一不良习惯的形象较深,你不想孩子重蹈覆辙,你可以从自身出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改变,从而影响或者教导孩子,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是会让孩子了解你的苦心,从内心深处认可你。最后,我们要对所有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尽信书不如无书,所有的信息都是需要经过自己的大脑处理,整理内化成自己的,才能灵活运用到生活当中,而不是那种看了这么一篇文章,感慨“哦,好有道理,我也这么做肯定会很不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对于是否送到早教中心,上怎么样级别的幼儿园,孩子要上怎么样的兴趣班,我觉得讨论这些都是一些伪命题,父母们来回在网上热火朝天地讨论,还不如回到现实生活中,观察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给他们需要的才是最好的,这个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还是陪伴时间的长短,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感受,良好地沟通,孩子都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的。
此文仅是我近期对孩子教养的一些愚见,也希望我以后以此为警醒,做一个真正为孩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