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由郑书豪、熊轩昂、贾书宇、潘慰慈、吴铮、李曼茜、范筱雨、潘宇昂8位清华北大高考状元共同完成。
书中,8位状元立足于自身学习经验,从学习问题出发,将学习方法与实战技巧相结合,全方位解读9大科目、48种学习难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鲜、有趣、实用、高效的学习方法。
兴 趣转移法、思维引导法、5+10预习复习法、课内时间四象限管理法、先考后学法、数学语言转化法、生活场景转化法、焦虑排除法……方法新鲜有趣,精力节省20%,成绩提高50%。
作者简介:
郑书豪,2017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最强大脑第五季》30强。
熊轩昂,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贾书宇,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高考理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潘慰慈,2017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
吴铮,2017年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潘宇昂,2017年安徽省高考文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雅学院。
范筱雨,2017年湖北省高考文科状元,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李曼茜,2017年河北省高考理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自从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科目、学习压力都增多了,一直都迫切的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快速的将这些问题及时地解决掉。这本“高分智囊团”的学习方法很多,也很详细,正好可以帮助我从中借鉴很多的高效学习方法。
# 学霸的学习方法、经验总结,让孩子可以更加轻松的面对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真正的高分状元出的书,从他们自己经历出发,提炼的学习方法和实战技巧。优秀的人,都是共通的。家有学童的人可以看一看。
贰: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学霸”——最不济也千万不能成为“学渣”,但好像自己的孩子总也成为不了“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后勤保障——人力、财力、智力——没有用足用到位吗?是自己的孩子还不够努力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
虽然说好的经验作法通常都并非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不可否认的是,向先进学习还是非常必要的。之所以没有学到或者效果不佳,恐怕一个是要看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是不是像唐僧师徒一样,最后终于取到了“真经”;另一个,就是要看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把该下的苦功下到,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儒意欣欣”倾情推出的这本《高分智囊团:清华北大状元学习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8位各省的理科、文科也都是真实。虽然“状元”未必就是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在学习方面也未必方法独特到了足可以“药到病除”,但先不要管那么多,也不必十分挑剔,不妨静下心来,仔细读读这本书,看看“状元”们当年的学习方法,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多少,还有哪些方面存在缺陷;当然,自己家的孩子目前在学习方面好的习惯等,一定要坚持下去——《高分智囊团》这本书的最大作用,就是期望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助自己家的孩子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助上一臂之力。
那两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就难免误入歧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虽然《高分智囊团》的“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只要学习方法对了,你也能成为学霸”说得还不尽准确,“学习方法”远远不是充要条件;但一定要相信,学习方法必须对路,必须自己能够用得上、消化得了,之后才是“成为学霸”。写“前言”的是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高考理科状元,他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用处不是很大,关键就在较后边的两句话:“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定是前人多次实践,走过了很多弯路才总结出来的。希望你们能通过这本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说得真是太对了!
仔细看看这些学习方法,如果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爱学习、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一定会有一种熟悉之感:咦,这不就是我们老师介绍过的那些学习方法吗?这不就是我们班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正在做的吗?或许,这些方法其实自己的孩子也懂得,也在做……做得对的,继续坚持;做得不到位的,从今天开始坚决做到位!但凡能够达到“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学习劲头的,就是在把自己变成“学霸”的道路上又增添了重重的一块砝码!
接下来到底应该怎么做,其实,每个人现在也都已经清清楚楚了!快去学以致用吧。
叁: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主业就是学习。当你已经把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学习,但还是学不好的时候,你是不是会经常怀疑自己不够聪明?为什么别人能够轻轻松松考高分,自己的成绩却始终不上不下?每次看到成绩单,都好像有一盆冷水浇下来,让人特别灰心、失望。
最可气的是,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家长和老师却还认为你没有好好学习……
其实,你根本就不是没有好好学习,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我读初中的时候成绩中等,也没能考上重点高中。高一时,我还因为不适应环境,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导致我的学习成绩呈现断崖式的下滑。
那时候,我心里非常着急。越着急,就越怀疑;越怀疑,就越加倍努力学习。别人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在看书刷题;室友睡觉的时候,我还躲在被窝里看书刷题;甚至去食堂吃饭时我都带着单词本,就想着排队时能多看几眼。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但是这样做有用吗?答案是,有用,不过效果不佳。
为什么呢?一方面,死记硬背实际上是一种粗放式的积累。我们看上去做了很多道题,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抓住这些同类题型的解题规律,因而难免会再次在相同的地方跌倒。另一方面,盲目刷题的背后,是我们想要通过数量来弥补质量的愿望——我们心里觉得只要多花一点时间,多做几套卷子,即便最后没得到好成绩,也有足够的理由去原谅自己。
但这都有问题!
后来,我开始强迫自己转换学习方法。比起刷一沓卷子,我更专注吃透每一套卷子,不断用错题本、总结本做题型复盘;比起起早贪黑、悬梁刺股,我更看重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
当改变学习方法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我的学习焦虑减轻了。从高二开始,我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原来考一所普通的 985 学校都很困难,后来却以内蒙古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
在别人眼中,我的经历算得上是逆风翻盘,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大概也是因为这样,有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向我咨询学习方法。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都是怎么学习的?”“你是不是特别热爱学习,以学习为乐?”“我总是没办法进入学习状态,怎么办呢?”“我的学习压力太大了,怎么调节?”我惊讶地发现,这些曾经让我烦心不已的问题,原来也让这么多学弟学妹备受困扰。他们的问题,激发了我内心的使命感,我希望能将有效的学习方法,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幸运的是,在清华北大,我遇到了很多同样擅于学习、乐于分享的朋友,他们是潘慰慈、吴铮、熊轩昂、潘宇昂、郑书豪、范筱雨、李曼茜。我们八个人都是各地的高考状元。高考结束后,他们也同样收到了来自希望找到有效学习方法的学弟学妹们的种种疑问。而这本书的策划和出版,为我们能够全面系统地传授学习方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了总结复盘和优化升级。同时,为了能够让这套学习方法更加科学,我们还参考了很多国内外著名的学习方法类书籍,并结合自身做了验证。
本书分为八个模块,我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优势领域,各负责一个专题的学习方法的介绍。在每个专题中,我们都选取了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分享了我们亲测有效并且实用的解决方法。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定是前人多次实践,走过了很多弯路才总结出来的。希望你们能通过这本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只要方法对了,你也能成为学霸!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