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梳理
比较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表达方式、描写的景物、写法、情感、和句式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1.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
主要内容是写山川美景、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最后两句是议论、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了作者月明之夜寻找张怀民,共赏月光的过程、感受。既有记叙,又有描写、议论、抒情。从“元丰六年”至“相与步于中庭”是记赏月之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之美,最后三句则是议论、抒情。
2.各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写法?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统领全文,概括写景。
从时间上看,写了四时之景和晨昏之景,
其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色彩配合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晨昏变化之美,
写法探究(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动静结合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从听觉和视觉来写。
“ 猿鸟乱鸣”是听觉,“沉鳞竞跃”是视觉。
(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沉鳞竞跃”中以“鳞”来代指鱼,运用了借代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一庭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色
手法
(1)比喻修辞。
把庭院中皎洁的月光比作澄澈透明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写出月色的明亮;
(2)动静结合。
“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虚实相生
竹柏是是写,藻荇是竹柏的影子,是虚写,虚实结合,如梦似幻。
不着一个月字,却写尽了月色之美,写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世界。
3.表达的情感
《答谢中书书》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归隐林泉的志趣。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归隐林泉的志趣,为自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惋惜,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自豪。
《记承天寺夜游》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即清闲的人,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它的美。
其次, “闲”是相对“忙”来说的,指的是被贬的没什么事做的人。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却被贬谪居,一个“闲”字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4.句式的特点
《答谢中书书》
多用骈句,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
《记承天寺夜游》
多用散句,四言至十四言,长短句结合,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