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我来绵阳农科院工作,一晃已是第16个年头。
我来自农村,对农业,农村有深厚的感情,从小学老师问及理想时,我的想法便是当一位农业科学家,以后能学有所成为乡村,乡亲们做些什么。后来我也逐步走上了农业这条道路,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虽没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但也在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也算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了。
在绵阳农科院,我主要在薯类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自己擅长的薯类(甘薯,马铃薯)良种繁育相关工作。2016年起,我开始接触魔芋,了解到魔芋是绵阳的特色优势产业,但当时我市的科研单位对魔芋种植研究较少,我们农科院也没有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我便向部门及院领导申请开展魔芋良种繁育相关研究,从此迈开了我从事魔芋科研的第一步。
绵阳的魔芋产业优势是加工业,因不愁卖,种植效应也好,以前老百姓种植魔芋的积极性很高,但随着连作障碍,规模化种植带来的病害严重等问题,魔芋的种植难度和风险加大,积极性受到了影响,规模缩减。魔芋生产的最大问题最病害问题,相对其他解决病害的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相对快捷有效。2017年,利用外出交流的机会,我联合合作的企业从恩施农科院引进了当时唯一的抗病杂交品种“鄂魔1号”,经我们院魔芋团队的多年试验,示范推广,该品种从最初的19公斤种芋繁至2024年的近5000亩面积,成为我市的魔芋主推品种。现绵阳农科院的魔芋团队工作集育种,栽培,示范推广于一体,建有我省唯一的省级魔芋资源圃,成为我市魔芋产业发展的有力科技支撑。
2024年5月,我调至油料所工作,从事油菜生物技术辅助育种及资源保存相关工作。目前我国食用油自给率约30%,食用油供给安全形势严峻。作为一名油菜科研新人,我也应为拽紧中国人的“油袋子”贡献自己的力量。利用自已良种繁育方面的特长,我开展了油菜的室内加代技术及育性快速鉴定工作,实现油菜室内一年繁育3-4代,加快育种进程;开展油菜小孢子培养工作,创制育种新材料,将油菜纯化时间由7-8年缩短至1-2年;开展临保系快繁,助力油菜“核三系”制种技术推广。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同时我做好油菜的资源保存,充分发掘,利用油菜资源特性,为培育优质,高产,抗病油菜新品种服务。
做农业是辛苦的,农忙季节要顶严寒酷热,风吹雨淋,披星戴月,农忙后忙着拷种,各种测试分析,开展上季总结及下季规划;也是幸福的,我们的工作脚踩热爱的土地,在试验基地,我们随季节变换看风吹麦浪,稻谷飘香,油菜花开,感受丰收的幸福。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在服务“三农”的路上,无论在哪个岗位,我一直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