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画常常是寥寥数笔,却价值连城,因为他善于留白,留白会给人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同样,在教学上,讲师不仅要给学员必要的外部刺激,更重要的是,要给学员留下想象的余地。
当讲师不留余地地把话都讲完时,学员会感叹“这老师真厉害”;当讲师留有一定余地时,学员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最后的建构,才会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效果。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带来便利,人们可以借助3D画面、7.1声道的音响享受极致的感官刺激;却没有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调动人类的天赋——想象力工作。
课堂上,假如讲师提出一个问题,并给学员一个标准答案,告诉学员:“努力背过这些答案,考试就能得高分。”
这就把本来需要思考的学习过程转化成机械的记忆过程,把本来很有趣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很痛苦的背诵过程,讲师成功地把学员的大脑变成了陈旧知识的“停尸房”。这些陈旧知识除了考试,再也没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天下皆知“有”的好处,却很少有人深谙“无”的妙用。“有”“无”的妙用无处不在。
尽管现在的电影可以把光电效果运用到极致,剧情上又处处设置悬念,用悬念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但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一般会留给观众一个悬念,让观众在想象的状态下离开影院。
我们把睁开眼睛看到的世界称作外视觉,把闭上眼睛想象的世界叫作内视觉。
显然,内视觉和外视觉是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内视觉和外视觉都要挤占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挤占同一块工作记忆区,但又能相互协作、相互补位。
人们在丛林里看到一个老虎尾巴,就知道那是一只老虎。实际上,看到的只是露在外面的尾巴,其余部分都被草丛挡住了。但强大的内视觉可以通过想象将其补充完整,让人意识到那是一只老虎。
更深一点讲,所有的外部感官刺激最终都要转化成内在表象来起作用,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既然“有无相生”,教学中就要恰到好处地把握“有”和“无”之间的度,正如我们在讲强有力问题时所强调的,要给学员留下想象和决策空间。
讲不透根本不合格,没资格上讲台。讲通透的是菜鸟,善留白的才是高手。
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