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类都具有“优越性追求”这种普遍的欲求,简单点说,就是“希望进步”或者“希望特别优秀”。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要优秀,考试分数要高,作文要好,体育要厉害,反正是不能落于人后,要努力争第一。
孩子在最开始也是按照父母的想法和要求去做的,可是随着年龄和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加,每个孩子的学习差异性开始显现,当特别优秀难以实现时,就会向“特别差劲”的方向发展。
不管是要“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目的都是要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那一个”。
“特别优秀”的孩子需要承受很大压力,要保持优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特别差劲”的孩子,则被大众称为“问题孩子”。上课大声说话,逃学等等,这些问题自然能够得到父母和他人的关注,即使是训斥、批评也好,起码也是特别的那一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个称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不管是“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都是天平的两个极端。父母在要求孩子必须优秀的同时,其实心里面都很清楚,特别优秀的孩子是少数的,而大多数孩子注定是普通的。尽管如此,心里还是存着侥幸,也许再努把力,也许再逼一逼,孩子或许就变优秀呢?这应该是概率性问题,我们暂且不论。
也许,我觉得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你可以学着“普通”一点。“普通”并不意味着无能,“普通”也不是一无是处,谁能说一个普通的孩子未来就没有大造化呢?
教孩子“普通”,是让孩子锻炼一种心境,其实每一个优秀都是由许许多多“普通”的点汇聚而成的,没有普通,何来优秀?
高考状元,全红婵的奥运金牌……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每个普通日子里的学习、练习和复习。普通并不是放弃努力,普通是要稳住初心,不要被所谓的追求蒙蔽了双眼。
即使没有成为闪耀的星,成为一个普通的学生也不是坏事,红花还需要绿叶的衬托。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在一个学校班级选举中,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把手里的票投给了一个普通的女孩,普通是因为她的成绩并不优秀,但是为什么大家一致推荐她呢?
因为她是最温暖的人。虽然普通,她从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她把普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实把普通做到了极致,也是一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