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

今天读《认知觉醒》。

(一)得耐心者得天下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在此分享作者提出的几个规律:

1. “复利曲线”告诉我们: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我们需要选择正确方向,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2. “舒适区边缘”告诉我们,想要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3. “成长权重对比”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也就是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就拿读书来说,追求量,毫无意义。能从书中学到什么,能有多少运用于实践中,能带来多少改变才更重要。

这也是我逼着自己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的意义所在。读一遍,仅有些印象,过段时间仅有模糊印象,再久一些恐怕几乎没有印象。写读书笔记,让自己加深印象;写读后感,让自己抓住一两个点认真梳理、思考并践行。

4.“平台期”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而且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我们要在面对长期冷寂或挫败失败时继续坚持。

从上方规律来看,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二)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模糊,是人生困扰之源。

1. 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班里成绩优异的孩子,总能认真对待错题本,写出正确答案,还要理清背后知识点,甚至举一反三,直至彻底掌握。而成绩一般的孩子,更愿意勤奋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对真正的困难却视而不见,直至模糊点遍地开花,无力应付。可见,谁愿意做高耗能的事,谁就能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2. 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幸福需要动脑平衡关系,而受苦,只需要陷在那里不动。

我感觉就在说我[捂脸],遇到麻烦,一遍一遍说,重复着自己的委屈,却从未主动解决问题,这就是懒于做高耗能的事。

但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另外,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

3.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认知模糊来自内部,情绪模糊来自外界。除了认知清晰,情绪平和,还要行动坚定。行动力不足是因为选择模糊。

人天生就有“逃避不确定性”的基因。因此,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