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 责 声 明
本评级报告是按平台风险等级排名而成,评级有很明显的时效性,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每月更新一次。
一、评级参数及来源
个人信用评级结果直接对接中国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的等级标准。
目前国内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划分成9级,分别用AAA、AA、A、BBB、BB、B、CCC、CC和C表示,其中,除AAA级,CCC级(含)以下等级外,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
二、本期评级结果
表中平台风险的评级追踪,更多是叫排序,而不是风险排名,实际上我们投的主要都是成渝城市群下属区属,短期看风险可能会有较大差异,中期看都风险都是非常接近,长期看的风险就更接近。
排序方面参考的是成都那边对下属区域排序的红头文件,如下图:
同样下属区域,直管区的排序比县级市靠前,县级市比直管县更靠前,这也是像成都下面很多县或者县级市在想办法撤市设区的原因之一,变成区后,能获得的资源会更多。
所以个人表中在排序时,这次就是首先是地级市,其次才是省会城市或者副省级城市下属的区,再往后是县级市,最后是县,同类别的再参考公共预算收入、GDP、负债等情况进行排序。只有同行政级别的平台才更有比较价值。
三、点 评
一、 政信方面
我们这边一共投了15只产品,有两只已经全部结束,在投的还有13只产品,分布在9个不同的地方,在投平台的信用评级绝大多数都非常稳定,这次有一个变化的就是我们最近投的江X城X,去年我们投的时候融资方还没有评级,担保方是AA,今年快要到期前,这家平台已经混成AA-的主体信用评级,发过AA的债,担保方主体信用评级还是AA,相对来说,经过一年后,平台资质更好了,考虑到今年大放水成本降的比较厉害,所以今年我们又进了这块区域,回头投的是两年期。其它在投平台的风险评级暂时未发现有变化。
最近沿海区域发生了一个案例,一个融资方和担保方都没评级的项目,融资方跑去用三家民营公司的壳“借壳融资”,结果私募公司把募集的资金没打给城投公司,而是打到了三家民营公司的账户上,结果因为这个事,弄出一些负面。
那个产品的设计模式上看就有一些弊端。
(1)第二个弊端是居然把募集的钱打给了民营公司。又没打给Z F平台,Z F平台没收到钱,后面又还要叫Z F平台还钱,又有几个城投负责人敢冒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去偿还。最好还是点对点的,投资人直接把钱打给政府平台公司银行账户上,这样更简单、清晰、明了;间接的绕一圈后,它就容易存在讲不清楚的道德风险,像案例中到底把募集的钱打了多少给Z F公司,又打了多少给民营公司,这个只有经过调查后才知道,投资人不容易知道。
(2)第二个弊端是提供的债权确认函是三家民营公司提供的。这个也是把募集的钱打到民营公司账上的主要原因,一但民营资本参与进来后,就容易扯皮,发生风险后,相关的投资人是去找收钱的民营公司还钱,还是去找Z F平台公司还钱呢?纯正的政信里面一般提供应收账款确权的要么是当地另一家纯国资的政府平台,要么就是当地财政局提供的应收账款确认函,这一块最好就不要让民营资本参与进去,一但参与进去后,就怕以后扯皮。
(3)平台在当地的重要性这一条也应该考虑。如果是当地的重要平台,很有可能就不会闹出负面,案例中的融资方和担保方都不是重要平台,也都没有评级和发过债,这个也是闹出风波的原因之一。出了风险后,一个个子高的去扛得都没有,这就尴尬了。
从这个案例看,投政信也不能闭眼投,即使选定了大区域和小区域后,都还是要再去深入看底层资产和产品的设计逻辑,前段时间浙江那边也有一款产品,我们内部评估的结果就是认为它的产品设计不太让人满意,怕以后扯皮,所以没碰。
这个月除了这个案例外,还有一个案例也值得借鉴。
以前有个全国最特殊最困难的贫困县违约了,违约后一直在解决中,最近出了一个方案,那个项目把320万以下的投资人全部本息结清,待收越多的投资人的钱拿去置换成专项债券的比例越高。置换成专项债券后,本金基本上是有保障的,据说专项债券的收益率也不低,仅仅是流动性上又多牺牲了两年,但熙盛两年后心理不爽了。
但是我们这边又有人的亲戚投了这个项目,本来自己是个小散户的,结果为了凑够起投门槛,几十个人搞了个有限合伙的模式,凑了好几百万,用一个人的名义去投了这个项目。结果搞的自己有一半的资金又要牺牲两年的流动性,原本是小散户的结果被当成了土豪。说这个案例,无论是银行,还是P2P,还是小贷,还是政信领域,越小的小散户的参与进去的越有优势,出解决方案时,一般情况下都是优先照顾和考虑小散户,然后才是考虑大户的利益,最后才是单一资金机构的钱。单个政信项目还是尽量不要投太多,适当分散些更好,单个项目最好不要超过300万,除非您对那个项目有99.99%的把握。
二、 P2P方面
爱钱进那个平台,个人建议有条件能去打折下车的就抓紧时间下车,未匹配的资金,能早点提现走人的就早点走人,上个月我们这边写过有两篇关于爱钱进的文章,在自己的社群、公众号以及其它媒体网站上,保守估计帮投资人弄回了有数百万资金,很多事情您早一步去下车您就成功了,你晚一步去的,就有可能深度套牢。像爱钱进这类做现金贷的平台,哪怕它业务是真实的,到后面的催收都会是越来越困难,再拖段时间,好处置的资产都处置的差不多了,最后剩下的全是没肉的烂骨头,真立案后,您指望经侦去给您催收?不太现实。做现金贷的每笔就放个几百块、一两千块钱,你去起诉它,官司打输了,自己还要额外掏两三千块钱的律师费和诉讼费;官司打赢了,找不到借款人或者借款人没资产可供执行,自己还是要额外的掏两三千钱。这就是现金贷玩烂了后最现实的问题,跑去电话催收的,打一千个借款人的电话,就一两个人的能打通,打到最后的时候,可能连自己都会放弃再去催收。
在爱钱进这种平台还剩点利息的投资人,可以考虑换点商品走了算了,本金比较小,累计收益又比较少的投资人,可以考虑打折债转退出,目前的打折债转退出对待收小,累计收益少的投资人更有利,其实在各个领域都是更照顾越小的小散户。
三、说说招行理财产品
这个月招行代销了旗下银行子理财公司的一款净值型理财产品,然后给投资人整亏了,有些小编就把银行理财给各种黑,实在看不下去了。其实上个月债券的价格都在走低,招行代销的旗下子理财公司的产品,因为配置了部分债券甚至可能有非标,所以短期内净值下滑,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跟您买纯债基出现净值下滑类似,它产品就是那么设计的,净值下滑是短期内的下滑,出现短期内收益为负的情况,但整体看别人产品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上个月银行里面卖的国债的票面价格还在跌了,难道小编也跑去写国债风险高,甚至敢像写招行理财产品BL,一样的去写国债BL?除非不想混了还差不多,道理都是一样的。
四、再说说SC信托的事吧
这几天有些又在乱写某某信托BL,资金池产品要全面违约,其实BL这个词不同的人可能理解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国内的舆论环境是,官媒喜欢把一个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些个人类的自媒体就喜欢把小事添油加醋的搞大,尤其是标题一定要弄得“足够的吸引眼球”,无限的放大了很多事情,其实媒体还是应该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立场去写。
存银行有个存款信用保障保险,来保护小散户50万以内本息的绝对安全,银行储蓄非常大众,所以这一条很多人都知道。
其实信托领域,它也有一个类似的叫信托信用保障基金来保证信托公司发生终极风险后,有专门的资金去收拾这块烂摊子,当然它的保障对象更多是倾向于保护信托公司。如下:
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障基金公司可以使用保障基金,使用原则:有借必有还,救急不救穷,有偿救济
(一)信托公司因资不抵债,在实施恢复与处置计划后,仍需重组的;
(二)信托公司依法进入破产程序,并进行重整的;
(三)信托公司因违法违规经营,被责令关闭、撤销的;
(四)信托公司因临时资金周转困难,需要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的;
(五)需要使用保障基金的其他情形。
有了这些保障基金后,它就不可能像早期的P2P一样的出事了就跑路、关门;像案例中的信托公司,它破产或者倒闭的几率都极低,SC信托存在的问题未来它最后还是会解决掉,投了这家公司做过的非资金池的产品受到的影响就更小,有兴趣的大家跟着看就行了,尽量不要去火上浇油。
不仅是银行、信托的后面有保障基金,其实保险业背后也有保险保障基金,证券业背后也有投资者保护基金。不能因为自己就存过银行,买过股票、买过公募基金,就误认为只有这些的背后才有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金而其它领域就没有,那是认知范围的覆盖问题,信托公司背后一样的有保障基金。不懂的最好还是就不要去乱点评,在一些投资小白面前或者不懂得老百姓面前咋呼咋呼还行,类似“数百亿产品BL”的标题党文章,可能会有些小白看见这类博眼球的标题很是过瘾,感觉自己没投它就跟自己赚了数百亿一样的人生已经达到了高潮,但事实是在更专业的人面前看来就跟跳梁小丑一样,哗众取宠。
有时间多看看金融理财类的教材,多给自己补充一些金融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比跑去当个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要强的多,长期看对自己也更有利。
作者简介:乐山大佛,CHFP规划师,财经专栏作家。公众号:大佛聊互联网金融(ID:lsdf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