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30

传习录卷下

【二〇三】虽闻、见而不流去(什么才是真正的用功收心?)


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但衡今云:“阳明指示九川,耳之于声,目之于色,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出。此亦宗门见闻思修,逆流亡所之义。阳明用以接引学人,深得随事勘破之法,亦孟子求其放心(《告子篇》第六上,第十一章)之义。静坐而不知其子读书勤惰,即是不流出。知勤惰,则分别心生;分别心生,则流出矣。程子称敬,取其不触也,非讥之也。阳明之意,逐物固为物转,不触物亦属绝物,谓之为讥,亦是也。但不逐而能了了于胸中者,当自不逐始。否则未可易言也,且未可为初学言也。”


 [译文]

九川又问:“用功敛神收心时,如果有声、色出现,还像平常那样听和看,恐怕这算不得是专一吧?”

先生说:“怎么能做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除非是槁木死灰,或者是聋子、瞎子。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却没跟着走也就行了。”

九川说:“从前有人静坐,他儿子在隔壁琅琅读书,他却不知道儿子是勤奋还是懒惰。程颐赞扬他很能持敬。这又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程颐怕是在讽刺他。”


释疑:

在先生看来,修行的“专一” 功夫绝不是断绝一切“闻见”,在“声色” 这些外诱面前,只是心不为所动( “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这节虽短,却涉及心学实修功夫和佛法:

看到听到,心不跟着去。这也是存养方法。看,听,是天聪明,心跟着去却是后天的攀缘,会遮蔽本心。可以借助看听等发用,返闻闻自性,悟到良知本体。如要看不到,听不到,这无疑是在戕害先天良知,自然如同槁木死灰一般。大学正心功夫提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即此功夫。视而不见,非看不见,而是视之却不产生知见想法之意。

从目所视,妍丑自别,不作一念,谓之明。从耳所听,清浊自别,不作一念,谓之聪。从心所思,是非自别,不作一念,谓之睿。-----阳明先生。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你虽然听,你虽然见,你“不流去便是”,你别沉溺了、跟了过去。例如,大雁过了,这小和尚的眼还在看着雁子在飞。老和尚上来拧他的鼻子,说:“你别跟它流走,你跟它流走,那就把心放出去了。”

所谓的居敬,让人像枯木死灰一样,就成了痴呆汉了!


批注:

①槁木死灰。参看第三十九条,注二。


②甚敬。《二程遗书》卷三(页五上)曰:“许渤(字仲容,天禧【一〇一七至一〇二一】进士)与其子隔一窗而寝,乃不闻其子读书与不读书。先生(伊川)谓此人持敬如此。”


③语本《二程集·遗书》:“许渤与其子隔一窗而寝,乃不闻其子读书与不读书,先生谓:‘此人持敬如此。’(曷尝有如此圣人)”(卷三)参见朱熹《答陈正己》:“许渤为人,不可知其详……隔窗事者,非必有寄寂之意而欲其不闻也。况此条之下,一本注云‘曷尝有如此圣人’,则是先生盖亦未之许也。”(《朱子大全》卷五十四)


④参见欧阳南野《论学书》:“先师(王守仁)谓致知存乎心悟,若认知识为良知,正是粗看了,未见所谓不学不虑,不系于人者,然非情无以见性,非知识意念,则亦无以见良知。”(《明儒学案·江右学案二》)按王守仁此处虽分别良知与知识,但并未将二者对立。与第166条(《答欧阳崇一书》)可以参照。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5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传习录(卷下) 钱德洪续刻《传习录序》 (闾本)钱德洪续刻《传习录序》载在此卷首,录于下: 古人立教,皆为未悟者设...
    净心斋阅读 5,104评论 0 0
  • 阳明学述要(钱穆) 阳明心学大纲(7) 七 事上磨炼 儒家所谓“敬、义夹持”,“诚、明两进”,讲工夫上的争端,在阳...
    净心斋阅读 3,421评论 0 0
  • 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1〕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日;“是求之...
    十三少的梦阅读 4,318评论 0 0
  • 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1〕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日;“是求之...
    十三少的梦阅读 3,532评论 0 0
  • 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1〕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日;“是求之...
    飞飞鱼向东阅读 1,05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