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三。星期三。晴。
临摹了两张郑板桥的竹子,便觉累了。睡又睡不着,做事又没精神,吃茶又没味,拖着疲惫的身子,不知何之。想,人老了就是这熊样么?便愈觉人生之无趣,前路之渺茫。
看外孙女做手工、画画,随心所至,一派天机,十分羡慕。五岁半,她说她最爱做手工,其次是画画,其次是拉二胡,其次是学英语……这么小,就背了如许的负担,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似乎还未感觉着厌倦,还陶醉在对世界的狂热探索中。将来的某一天,不知她会不会像我一般,感觉这世界的无趣、无聊、无味呢?看俄乌战争,又起波澜,实在想不通,他们在争什么?要什么?为什么?又想,我们从小学习,学了一辈子,终于从一个天真的婴儿学成了油腻的老人,但我们学到的那么多东西有用吗?有什么用呢?是不是积习之累积?不学又会怎样?实在喜欢《老子》,喜欢老子的再三追问:“能婴儿乎?”“能复归于婴儿乎!”但《老子》也只是一种理想,所谓理想都是实现不了的空想。大概从人类伊始,人就具备了学习的本能,学习就成为人类的基本功能,所以,所有的人,从一生下来,父母、身边人就教他学习,随着年龄增长,家长、社会更是会强迫他学习。所以,人生的婴儿态绝对是保不住的,迅速就会被毁掉。“复归”,何其难哉!而若真能保持或复归婴儿态,又哪里来的战争?哪里来的伤害?“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
毓老师说《春秋繁露》:
“《老子》好好研究,思想上有其重要性。终极目的是求一。怎么求一?求一而得一,求仁而得仁。伯夷、叔齐反对以暴易暴,乃“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仁与暴相对。仁,包含很多。一与仁,从一到仁,中间历程如何?思想是进步的。”
“董子的头脑致密,《繁露》好,但丢得太多,应当金句读。”
“不是中国思想旧,而是你太旧,不知去想。得日新,才时髦。”
愿《繁露》溉我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