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星期四
昨天,大年初五,西方情人节,大部分时间一个人度过,直到今天依然在消化情绪。
初三一早,儿子提出要回天津,理由是在京学习效率低,连续几天都无法完成学习目标。我下意识就开始教训儿子,批评他把学习问题做外归因,破坏了过年的家庭氛围。老公作为调解员,暂时平息了家庭风波。初四晚上,儿子心平气和地说,和我在一起,他总有压迫感,并再次提出要回天津。我已经没有挽留的心情,关上房门,让父子俩自行解决回程车票和行李打包的问题。初五清晨六点半,听到大门关闭的声音,知道父子俩已经出发前往车站。起床后,花了大半天时间打扫房间,恢复到儿子回京前的整洁状态,然后去看了贾玲的贺岁片。为了照顾我的情绪,老公送儿子回天津,下午五点多赶回北京。老公复述儿子的话,并不是对妈妈有意见,只是因为希望回到熟悉的环境,内心更加踏实安定,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
我并不害怕孤独,但我为什么这么难过。也许是因为,我意识到,从今年春节开始,儿子从心理上就已经离开家了。在儿子心里,家是什么,是他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地方。他是一个特别不愿意变换环境的孩子。对于儿子来说,现在,家是天津暂居的两居室;三年后,家是他自己挑选的大学宿舍;未来,也许是更远的学校、城市、国家的某一间房子。但,永远不再是爸爸妈妈所在的地方,那里叫做父母家。所以,我的难过,仅仅是作为母亲,在心理上与儿子的分离焦虑。在认知上表示理解,但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今天看到一句话,“回家,其实就是回去做一个孩子”。儿子在大年初五离开家,一个人呆在天津,就是选择成为一个大人。这是一个青春期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行动宣言。也是一个大人,用苦行僧般的孤独生活,为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奋力拼搏。
今天儿子打我电话,我拒接,不是因为生气。而是,我需要更多时间,来哀悼这个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