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朋友不怕有技术而无性情,就怕有性情而无技术。有志写作的人实在应及早注意技术训练,早日为性情准备“容器”。——王鼎钧。
性情,是我们写作的出发点,为什么而作?
技术,是我们写作的基本功,要怎样去作?
工作之后,写作的性情尚在。但每天说着浮在表面的语言、写着冠冕堂皇的话、出了不少似是而非的文章,还沾沾自喜地在各平台显摆。有太多套用网络模板和偷取他山之玉的痕迹。
在无人的夜里自己也会叹息,这花团锦簇的表面下,掩藏的是近乎黔驴的技穷了。
翻开台湾散文大师王鼎钧的《作文七巧》,重温了一下那些中学记忆里的文学技巧。读完之后醍醐灌顶,誓要暂时搁笔,从头学起。并与大家分享。
《作文七巧》讲的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七种写作技巧(看着眼熟,但你还能分辨他们的不同吗?)。
一、直叙
直叙是基本功。
“我们用记叙的文体记人、记物、记地、记事,记下所发现的动·静·常·变·今·昔·表·里。”
直叙是最难写的一种写法,不幸却又是最基本的写法。举例:《桃花源记》。
某一篇记叙文生动,多半是因为事件本身生动。那事情为什么会有平板生动之分呢?简言之,起落,详略,表里。没有这个三个特征,就成了平铺直叙。
起落:读者反应的强弱=文章的起落。也就是情绪带动的上升和下降。精炼的文章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对读者产生强弱不等的刺激。
详略:详写与略写。举例:《桃花源记》。
表里:既见其表,又见其里,文章就格外生动。作文的材料有隐有显,可以形成一表一里。例如:有个老和尚,平素吃斋念佛,有一天生了急病,入院开刀,胃里开出牛排来。
“里层”就是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推论的部分。
有起落,有详略,有表里,就用直叙;没有这些条件又怎么办呢?这就得另外想办法补救,这要在直叙之外另有叙述的办法。所以,直叙以外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
二、倒叙
得有婀娜的身材,才能衬出曲线美好的旗袍。没有直叙的条件,倒叙是第一个补救之法。
改变一下记叙的顺序,以补救直叙的“平铺”之弊,如同建立侦探的视角。但,我们只能在“忠于事实”的原则下动一点小小的手脚。
例如,“如果秀英肯嫁给我,我要结婚了”是一句很平淡的话。(落——起)
倘若倒转过来:我要结婚了!——如果秀英肯嫁给我。(起——落)
其实很多词语语序倒转过来,都很值得玩味:
无名英雄——英雄无名
风霜雨露——雨露风霜
三长两短——两短三长
倒叙有两种方法:一是把整件事倒过来写(少见)。二是把事件的一部分倒过来写(多见)。
倒叙有两个问题:一、从什么地方倒叙;二、怎样“伪装”成直叙的样子显得自然。(以侦探小说为例:在正序时故意忽略一部分,然后在最后谜底揭晓时倒叙出来)。
三、抒情
抒情类的散文是“以情为长”的。那么,叙事不宜详细,甚至有时不必清晰,外在的“事”,只是个引子,多半“情”比“事”要重,“情溢乎事”的。所以作者说:抒情是需要一些寂寞冷清的(叙事较略)。
抒情的根基,应该是咏叹的调子(以作者内心的感受为主题)。
而身为读者呢,也应该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
他说“我的血管连着她的血管”,你干吗要解剖呢?他说“我饮下满杯的相思”,你干吗要化验呢?他说他将在银河覆舟而死,你又何必搬出天文知识呢?他说他坐在那里坐成禅,坐成小令,坐成火山,你又何必摇着头说不可能呢?
当然这也反馈我们作者:抒情的想象不妨大胆一些,天马行空一些。但也要言之有物,不是信马由缰。
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地点都搞错了,所以算作记叙文,是失败的。但算作抒情文,则是千古一绝。
此处作者解决了一个疑问: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何能是文坛老将的对手?老将所依仗的是训练有素的理智。而年轻人有着老将所通过新鲜的角度、丰富的感应,率性的真诚,做到全神贯注,心口如一。
也提出了一个观点:情感是有高下之分的。抒情散文很少写“怒”,简直避免写“恶”和“欲”。
例如宋代名臣张咏“独恨太平无一事”,如若改成“独幸太平无一事”,则以百姓的太平换取个人的功业令名,情操高了一筹。
为什么文人多半“穷而后工”?因为既“穷”,就会对自己忠实,对文学忠实。
四、描写
描写,写的是景。何为景?一山一水是景,一颦一笑也是;一春一秋是景,一生一死也是。既写景,便离不开描。
“晚凉天净月华开”。切记勿将描写作“说明”。好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久已熟悉的事物有新的感受。“描写”之难在描得生动新鲜,力求去写新鲜的花,新鲜的月。
方法有三个。一是使眼前景象和心中景象交织交融,这就有了“我”,有了新。如何交融呢?“比喻”的效用就体现出来了。说群山是凝固的海浪,海浪就救了群山。说海浪是沸腾的群山,群山也便救了海浪。
比喻的基本句型用“像”、“如”,高级一点用“是”。更厉害的叫“想”和“成”。“云想衣裳花想容”,“稻子熟了,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最高级的是“被喻之物完全不见了”,“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如果只是说泉水,杜甫是称不得诗圣的,他们都另有所指。“被喻”的部分隐藏不见,因此称为隐喻。
甚至某些词语本身便是一种比喻。
比如“借鉴”——找个镜子来照照看;比如“耿介”——脾气像铠甲睡觉都不脱;暴躁——他成了烈日下噼啪响的干柴……
第二种方法,是暂时放下要写的景象,去写那景象周围事物的变化,所谓烘托。烘云托月。
那些不便于直接描写的事务,如大雨将至,云暗天低的气压便可说:“万木无声待雨来”;如音乐之美,白居易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鸦雀无声,陶醉于琵琶声中。
第三种方法,是想象。《琵琶行》里出了“珠走玉盘、水行花底”的成语,形容美丽的声音。可真正的“珠走玉盘”又有几人听过?做个试验,说不定会很刺耳。同水行花底一样,想起来却可以很美。类似的还有太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波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都是想象力的丰富描写。
五、归纳
归纳是用在议论文的技巧,论据的“道理”,便出自“归纳法”。
法好比是一个口袋,你把相关的事物放进去,加上标签。积累素材之时,同一件事 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比如孟浩然为了专心作诗,常常把妻子儿女赶出门去。可以说专心求学话题,也可以说住房拥挤问题,也可以说改善文人环境的问题等。
有时候,“个案”之外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因为读者大都有“因其人而信其言”的习惯。简练的句子有骨无肉,可先展开解释。
六、演绎
演绎是归纳的逆过程。后者化繁为简,多中求一;前者举一反三,放之四海。
可以用用归纳法“温故”,而用演绎法“知新”。路边的果树结满果实却无人采摘,有人断定它一定是苦的。原因很简单,用庄子的话来表示,就是:甘井先竭。
演绎分多线演绎和一线演绎。归纳+演绎,就好像X形的沙漏,尤其适合用于“回顾与前瞻”、“过去与未来”之类的题目。
七、综合
记叙文使人“知”,
抒情文使人“感”,
议论文使人“想”,使人“信”。
记事、抒情、说理、写景,常常在文章里交织得十分细密。而以哪种为主的,通常称为哪种文体。
写文章,就是要综合各种局部效果,“立方”似的形成整体效果。如《前赤壁赋》堪称杰作。细细读来,记叙、抒情、描写、议论兼备,还加入了诗歌。
非常值得再度琢磨文章结构,细细咂摸这综合之法。
古人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者少,过河拆桥留一手者多。王鼎钧先生能身先士卒取得如此宝贵的协作经验并倾囊相授,是众多写作者之幸。看似基础的国文知识,写作者吃透并运用娴熟的并不多。
今总结分享,一为巩固、二为分享。愿懂者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