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旧书柜时,一枚褪色的木质书签从书页间滑落。边缘被摩挲得光滑温润,背面刻着的“勿念”二字已经模糊,像极了我和母亲那些年隔着沉默的牵挂。
十七岁那年,我固执地要去千里之外的城市读大学,母亲在客厅里坐了整夜,晨光爬上她鬓角的白发时,只说了句“太远了,不如选本地的师范”。我当时红着眼眶反驳,觉得她不懂我的梦想,不懂我对远方的向往。临走那天,她塞给我一个沉甸甸的包裹,里面是叠得整齐的衣物和几包常用药,我却没回头说一句再见,满心都是逃离的雀跃。
大学第一年的冬天,我得了重感冒,躺在床上发着烧连喝水的力气都没有。深夜接到母亲的电话,她在那头絮絮叨叨地问着天气、饮食,语气里满是担忧。我不耐烦地应付了几句就挂了电话,直到后来表姐告诉我,母亲那段时间每天都守在电话旁,怕错过我的消息,夜里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总念叨着“天冷了,她会不会忘了加衣服”。那一刻,我握着手机的手指突然收紧,想起临走时她欲言又止的模样,想起包裹里叠得方方正正的毛衣,眼眶瞬间就湿了。
真正的和解,发生在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我拖着行李箱回到家,推开门就看见母亲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蒸汽模糊了她的侧脸,鬓角的白发似乎又多了些。饭桌上,她不停地给我夹菜,说着“多吃点,看你瘦的”,语气自然得仿佛我们从未有过隔阂。夜里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她忽然说:“当年不让你去那么远,不是不支持你,是怕你受了委屈没人照顾。”我转头看她,灯光下她的眼角有了细密的皱纹,却带着温柔的笑意。我轻声说:“妈,对不起,那时候我太不懂事了。”她摇摇头,握住我的手,掌心的温度暖得让人安心。
原来成长最温柔的模样,就是懂得原谅那些爱里的笨拙。母亲从未怪过我的年少轻狂,我也终于放下了当年的执念。那些没说出口的抱怨,那些藏在心底的委屈,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淡去,留下的是血浓于水的牵挂。
我们总在年轻时急于挣脱父母的束缚,以为远方才有诗和远方,却忘了他们的唠叨里藏着最深的爱。他们或许不懂我们的世界,或许用错了表达爱的方式,但那份毫无保留的牵挂,从来都不曾改变。
如今再看到这枚书签,我忽然明白,原谅不是妥协,而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是看见爱里的不完美,依然选择珍惜。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亲情也难免有磕磕绊绊,但那些曾经的隔阂与误解,最终都会变成照亮彼此的光。
愿我们都能在时光里学会温柔,学会原谅,珍惜那些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因为有些爱,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而有些原谅,早一点说出口,就能少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