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面对新的学生,我的课内外作业形式相对比较简单,一是课前3分钟的统一听算,有口算、有竖式计算,偶尔也会有数学日记和对数学的思考与分析;二是课堂学习中在书上完成的作业或是在草稿本上完成的练习;三是课后完成的长江作业及部分补充作业,如偶尔的学习单、单元小综合作业、单元整理作业等。
面对每一次的作业,我都从书写格式上进行规范,注重书写美观、答题严谨,及时订正错题直到过关,努力做到日日清,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就前段时间来看,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总会出现个别孩子掉作业在家的现象;二是有个别孩子回家忘写或是在作业未写完第二天直接上交的现象;前两种都是个体现象,而后面的现象竟然是相对的普遍一些,就是作业答题不完整,体现在竖式计算过程未写完直接写上了过程中的结果;作业当中有漏题现象;列式计算不写算式只写竖式;解决问题漏写答或是答不写完成。拿到错题不及时订正的现象也是多种多样,体现在不懂造成的不会订正,会做但是因为玩儿而造成忘记订正或是随意写个答案作为订正,也有自己找不到错因不知如何订正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想了不少办法,如告诉孩子们每天晚上睡觉前检查书包,将作业检查一遍后勾上记号再睡觉;如拿到作业本先看是否有过关标记,若无第一时间找错误进行订正;如每天请科代表一对一提醒找我过关,或是将学号写在记录单上作为提醒,更重要的是专门拿出时间找孩子们订正,面批的好处是可以真正帮助孩子们弄明白错因,并尽力在今后避免这样的问题。
但是这几天,我批改数学书,依然发现一些问题,就是反复强调的答完整,依然不完整;反复强调要写规范,用铅笔画图,用直尺连线依然不按要求来做;拿到书即使回家也不及时订正错题等。面对这样的现象,如何有效地帮到两个班的孩子,确实令我有些焦虑不安,就是感觉投入很多却没有真正解放出来,而是要把更多地精力放在一个一个去找孩子来补过关,或是一个一个来单独讲解,守着过关。这样造成时间、精力双重跟不上,也会失去更多思考问题、解读教材的时间,怎么办呢?我想到的是研究学生,研究了解学生现状后,将学生分组,培养小组长,以小干部的力量辐射到全班,帮助落实学习效果看是不是会更好!
不管如何,先想再尝试,希望有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