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远+拒绝=分离

刚下课就看见微信里他留下言简意赅的几个字“你不用来接了”,可是我的潜意识里接收到的信息是“我要接孩子,你必须配合我,要你别来你就不能来!”瞬间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拒绝和嫌弃。

想到小宝会不在我身边,被拒绝被推开被嫌弃的感受里,迅速叠加被抛弃感,然后我就掉在空空荡荡的恐惧里,完全进入创伤应激状态,就想往外抓,哪怕只能看见小宝的一个笑脸,或者就是单纯地付出一点爱,至少让我感受到我是可以链接到他的,我不是空空的,我还是存在的,我还是个人。

走到校门口,在拥挤的人群里,我迎着阳光看着他的侧影,就那样看着,感受着心里的悲伤一点点涌起,很快他也看见了我,一抹嫌弃的表情+毅然别转头,我以为我是麻木的,其实我早就如惊弓之鸟,呆立原地,然后他来问我来干啥,我简直像个傻子一样回答的驴头不对马嘴。然后他又开始无奈地摇头,瞬间我就感觉自己怎么那么蠢,怎么又说错话了,怎么又做错事了,特别痛恨自己。

现在想来,他的说话方式深受他父亲的影响,通常就是拒绝式的表达,但他妈妈说话方式比较亲和,会说“我今天去接孩子”而不是用拒绝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当看到这点时,才知道我们彼此疏远的背后,有我的创伤应激反应在作祟,同时他的冷漠拒绝也加剧了我的应激反应,我们就像彼此严丝合缝的楔子,我害怕被抛弃,用疏远躲避一切我不能应对的问题,但是疏远加速了他的拒绝,他的拒绝又加剧了我的疏远。跟那些拼命吵架伤害对方的夫妻相比,我们虽然有爱,但是只能隔着距离,哪里是爱,明明是虐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