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星辰守望者
——推荐张亚君老师参评"最美乡村教师"材料
文/张爱敏
张亚君老师,一位双耳双眼重度残疾的代课教师,以超越常人的教育热忱,用三十三年的坚守书写教育的史诗。
一、教育幸福感:在暗夜中绽放的向阳花
1. 以残缺之躯燃希望之光,张亚君的人生是一曲悲怆的命运交响:6岁丧父,7岁因医疗事故致残,大学梦碎于体检表上的红章。但他在至暗时刻选择成为追光者——1993年以代课教师身份重返母校,他用盒式助听器捕捉童声,透过千度镜片批改作业,自费订阅报刊。这份执着源于他特有的幸福观:"当学生说'老师,您改变了我的命运'时,所有的困顿都化作了星辰。"
2. 以终身学习铸精神灯塔照顾瘫痪母亲,他借书自学完大学课程;母亲离世后,48岁的他五年间完成专科本科双学历跨越。2023年申请"是光诗歌"项目,让山村课堂飘起诗意的云彩;参与马云乡村教育学苑,累计完成3322分钟课程。这种永不停歇的求知欲,源自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每个孩子的眼睛,都值得更明亮的星光。"
3. 以教育信仰破现实坚冰,面对妻子离异、债主搬家,他依然准时出现在教室;当县城电脑公司开出20倍薪资时,他婉拒:"我走了,这几个村的孩子就没老师了。"在湖南支教,他每天最早到校点亮教室的灯,用晨读声唤醒沉睡的山谷。这份坚守背后,是超越功利的教育情怀:"教育的真谛不是奉献,而是传递——传递冯老师给我的铅笔,史老师车后的温暖,孩子们递来的那颗糖。"
二、教育智慧:让每颗星星找到自己的轨道
1. 差异教育的实践哲学“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理念贯穿张亚君的教育实践。他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用泥巴捏几何体,用秸秆拼拼音;在草原学校,他创新教学法,通过课本剧表演、模拟采访让知识焕发生命力。
2. 思维留白的艺术创造他独创的"三维留白"教学体系:课堂预留10分钟开放讨论,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分析文章结构;板书刻意留空,邀请学生用美术视角完善诗歌意境。这种教学智慧,让沉默的山村少年在县六一汇演舞台上绽放光彩。
3. 生命教育的立体建构他开垦"责任田"教学生感悟生命成长;组织观察星空认识星座,用自然教育治愈留守儿童的孤独。他创建"班级责任币"管理系统,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三、教育影响力:温暖铸就的精神丰碑
1. 同事眼中的"智慧灯塔"在洪家镇中心小学,张亚君被亲切称为"张师傅"。他义务维修学校电脑,制作教学课件;连续三年组织教师共读会,精读《给教师的建议》等专著,推动跨代际教育对话。
2. 家长心中的"教育向导"通过"心灵日记"和"班级小舞台",他让沉默的留守儿童找到表达勇气;建立的"亲情连线"制度,让外出务工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在家访中独创"闪光点发现法",指导家长用玉米秆制作识字卡,用山歌传承孝道文化。
3. 社区公认的"精神坐标"村民红白喜事必请张老师写对联;村两委整理档案时,他是不可或缺的"智囊"。2020年协管学校获评市级文明校园,他设计的"孝老爱亲"课程成为德育品牌。2024年为洪家镇对接公益物资时,他申请"心愿金",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足球。在上海教师成长营,他用"柏树理论"启迪都市教育者:"教育就是要教孩子在贫瘠中扎根,在风雨中挺立。"从代课教师到支教先锋,从孝老模范到公益使者,张亚君用三十三年诠释了乡村教育的真谛。他的教育故事,是残疾身躯托举生命希望的壮歌,是代课教师突破体制局限的传奇,更是中国乡村教育薪火相传的缩影。当我们在草原学校看见他辅导学生写诗,在黄土高原听见他带领教师共读,终于懂得:教育的美好,不在于档案室的证书,而在那些被点亮的眼睛,那些被唤醒的心灵,那些在星空下永远挺立的灵魂。推荐这样一位用生命做教育、以残缺创完整的师者,不仅是对个体的褒奖,更是对千万乡村教育守望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