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8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无限敬仰和对自己未来教书生活的美好憧憬,在一个乡镇的中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学之旅。
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期盼着自己能早日成为孩子们喜爱、家长们拥戴的好老师。为了实现自己这个最朴实的心愿,多少个黎明,我迎着朝霞出发,多少个夜晚,我又伴着星光归还。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二十三年。
一路走来,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提升自己,也不断地在心里一遍一遍问自己。我这样拼命辛苦的工作,这样默默无私的付出,算是个好老师吗?我符合好老师的标准吗?好老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伤痛,我终于想明白了。我不能只做春蚕,我也不能只做蜡烛,我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努力去做太阳,照耀着别人,也辉煌着自己。我觉得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但要成为这样的好老师,我觉得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其实并不喜欢当教师,只是阴差阳错地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整天和一群孩子厮守在一起,除了能当孩子王,什么也干不了,一点意思都没有。的确,我们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教学工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被学生误解或是被家长质疑时,当初的激情便会逐渐的一点点减退。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缘于自己的心态。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欣然接受各种困难和质疑,才会让自己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努力。
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就要努力说服自己,认真的去干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所以,无论喜欢也好,为了生计也罢,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真心地爱这一岗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干的是良心活!享受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分钟,守得云开见月明,当桃李芬芳之时,我们定会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
二、 要让自己拥有高尚的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更要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别让任何一次心灵震荡不知不觉地从您的身边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诚如其言,我们要把握好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在“不期而遇”中发生。
去年6月的一天,我班的一个孩子肚子疼,我给他家长打电话,家长一直不接。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我立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带他去医院看病。并帮孩子垫付了医疗费。直到晚自习快放学时,孩子的家长才来到学校。听着家长和孩子感激的话语。尽管当时带孩子出去时,由于着急,没来着带太阳帽,导致脸被晒得现在还有些疼,但心情却是愉快的。因为当天孩子在日记中写到:“今天,非常感谢我的老师,当我处于痛苦之中时,尽管爸爸妈妈没有在我身边,但有老师的陪伴,我依然感觉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这样做对我来说也许只是举手之劳,却帮孩子度过了难关。对孩子来说,这才是他最需要的。
三、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是专业人员,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专业性”的含义呢?又有多少人认真去思考过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呢?所谓专业性,就是当一个问题发生时,你解决这个问题使用的是专业的、不可代替的方法或技能,此时,你的工作便拥有专业性。例如: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把学生暴打一顿进行惩罚,这种方式任何一个人都会,这就不具备专业性;如果采用的不是暴打惩罚的方式,而是帮助孩子分析犯错原因,然后依据原因再进行心理开导,从而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尽力改正错误,这样的分析和帮助就具有专业性,此时的工作就拥有专业性。王晓春老师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一次做练习,一个学生偏偏不写练习,只在那儿干坐着,两眼发直。王老师走过去轻声问该生:“怎么了?”男孩子说:“心里乱。”王老师问:“能告诉我因为什么事吗?”男孩子沉默了一会儿,肯定地说:“不能。”王老师于是说:“那你就休息一会儿吧,我和你一样,也有情绪不好、干不下去的时候,你自己调整一下试试。”说完王老师就走开了。王老师看见他愣了一会儿,又在桌上趴了一会儿,终于打起精神来做练习了。在这个案例中,王老师没有发怒,没有生气,而是亲切地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尝试从孩子身上找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得知孩子不愿意告诉自己时,他也没有生气,只是将心比心地说了“我也和你一样,也有情绪不好、干不下去的时候”。这句话让自己以“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实验证明,处于同样境遇的人最容易沟通。王晓春老师不仅放下了教育者高高在上的架子,而且以“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并建议该生“自己调整一下”。这样的方式,便于学生接受,于是,这个学生靠自己的力量扭转了情绪。王老师能这样理解学生,表面上是无为,其实是有所为,这,就是专业性。
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让自己具有了专业的思考能力,利用教师的专业技能来处理孩子们的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内心认可我们、接纳我们。从而让师生关系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要在反思中成长。
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判断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杜威认为:“反思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地沉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的结论,进行主动、持久和周密的思考。”名师郑立平老师说:“反思,是教师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反思会让我们从平庸走向优秀;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教育的精彩和精彩的教育人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听到最多的来自老师的心声就是:忙和累。的确,我们每天和学生打交道,尤其是寄宿学校的老师,几乎一天到晚的守在学生的身边,我们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生活上的帮扶者,学习上的参与者。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都要管,我们不仅要像监工一样一遍一遍督促他们学习,还要像警察一样盯着他们是否犯错。这样做的结果是身体累,心更累。可谓身心疲惫。可是,我们却很少去思考:我们做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又是不妥的;哪些是科学的,哪些又是有待优化的;哪些是我们该做的,哪些又是学生们原本就不需要的,……,这一系列“问题”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认真反思的。一个人不能只知道“埋头拉车”,更要不时的停下来“抬头看路”。看看自己行走的方向是否正确。茫目行走只会让方向和目标“南辕北辙”。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这一阶段我进步了哪些?什么地方做得还不够好?最近有哪些工作要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我个人最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努力是成功的奠基石,执著是成功的有效保障。而反思则是培育成功的最好土壤。没有反思,就不能让自己保持清醒;没有反思,就很难进行理性思考;没有反思,将无法远行,将看不到教育的最美风景。
曾经听到过一首歌,歌中有几句歌词这样写道:“我曾经在孤独地寻找什么,太阳在云的背后低头沉默,我执着的向它挥手唱歌。我曾仰望苍穹问自己,为了什么?为这美好的人生没有白白来过,当坚持成为唯一的选择,我的命运就被星光恩泽……”。这首歌时时激励和感染着我。每每回顾自己一路走过的脚印,虽然闪光的并不多,但每一步都是自己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也许,在学生的心中,我称不上是个优秀的老师,更与名师无缘,但我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在今后的漫漫教书路上,我依然会努力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愿意和学生一起去看风景,更希望和学生一起成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