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了持续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学校将戏曲、剪纸、木偶制作等特色非遗项目引入课堂,进行传统文化的授课及培训,以增强学校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引领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和特有文化价值,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一、环境育人:建章立制,营造“非遗进校园”浓厚氛围,润物无声。
为了持续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学校自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细化方案至各部门、年级组、班级,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动员。环境既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也是学生最无痕的教材。为全面营造校园非遗文化氛围,发挥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标语牌、走廊、师生作品展示、校园广播等载体开展宣传,让每一处都成为学习非遗文化的载体,实现了“场廊室服挂”环境文化教育,润魂立格。
二、课程育人:学科融合,非遗课程进课堂,入脑入心。
为实现“非遗进校园”长效管理,学校以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进行了学科融合、德育融合、艺体融合、活动融合的四翼课程开发,做了由实践教育走向课程教育的有益探索,学校成立了学生戏曲、剪纸、木偶制作等社团,开设戏曲、剪纸、木偶制作课程、举行戏曲操比赛、开展戏曲节、剪纸作品展、木偶戏展播等活动,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普及和创新,以此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立足校情研发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年龄特点的进阶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在成长学生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培养打造,铸魂立心。学校结合艺术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戏曲、剪纸、木偶戏的文化教学,分学段分版块融入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体育、劳动、综合实践等校本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发戏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及评价标准,让非遗文化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活动育人:多姿多彩,学生个性特色发展,向阳成长。
学校把德育实践的开发和整合作为实现育人目的重要途径,形成了“三个三”活动实践序列。构建仪式、假期、节日“三个时间”活动布置序列,常态化开展戏曲活动;探索了校区、社区、片区“三区阵地”戏曲表演平台模式,广泛辐射形成影响;构建老师、学生、家长的“三个结合”戏曲、剪纸、木偶制作特色培训模式,夯实优秀非遗文化学习基础,培魂立人。如:“清溪升旗五个一”,“善美德育”等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原创戏曲剧本《草船借箭》、戏曲舞蹈《传承》、《媒公调》、《俏媒婆》、《放风筝》等,先后受邀参加各类省、市、区级非遗进校园活动展示,广受业内外好评,斩获佳绩。
为了更好地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落实“让每个孩子拥有一个清澈的世界”核心办学理念,学校师生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形式,做细做实。如:学校利用校报专版,校广播开设“非遗进校园”专栏,每天在学生清晨入校、下午放学时段开设经典唱段赏析栏目,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通过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功能,贯彻落实“五育”并举和“双减”政策,升格了学校品味,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出了贡献。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中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中华文化的学生,发展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学校教师教科研专业收获了成长。教师结合本专业,开发了丰富立体的校本课程资源;促使教师学会总结提炼,创新科研思维,研学共进,发展了教师及团队专业水平。学校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已经形成了以校区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片区为外延,渐渐形成了“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态势,得到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