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了一篇文,那叫“历史是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查资料时发现我国的二十四史中到《明史》就结束了。那后来的清朝、民国的历史怎么没有的呢?
查了很多资料,我发现有以下原因引起的。
1.《清史》编纂的复杂性:
1)根据搜索结果,清朝被推翻后,北洋政府曾开设清史馆编纂清史,历时14年,至1927年完成536卷《清史稿》。但由于参加编撰的人大多是清朝的遗老遗少,忠于清廷,在不少重大问题上记载失实,评论不公,因此不能为世人所接受。
2)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领导人曾提出编纂清史的建议与设想,但由于历史当事人很多健在,涉及个人利害关系与意见分歧,且史料未及整理,研究未及展开,因此编纂工作一度搁置。
3)2002年8月《〈清史〉纂修工作方案》正式批准,国家决定编纂一部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但由于任务量巨大,交付时间一再推迟,至今我们还不能窥得正史《清史》的真容。2. 《民国史》的编纂情况:
1)自辛亥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了19部清史专著,30年代后继之而起的是晚清史的撰述蔚为大观。这一时期清史修纂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是中国史学史上比较特殊的现象。
2)民国史的编纂工作实际上在2011年已经完结并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编纂。不过《中华民国史》的记载止于1949年,这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其影响力不广或许也是原因之一。3. 政治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1)由于民国时期摄像及录音技术已传入中国,所以将来的官修版《民国史》除了以往纪传体正史的体例外,估计还会增加《视频录》和《音频录》光盘。
2)民国史的编纂还涉及到两岸关系等政治敏感问题,因此近期内成书的概率不大。对于各个历史事件的认知,还需要时间沉淀。
综上所述,中国没有官方编纂的《清史》和《民国史》的原因主要在于编纂工作的复杂性、政治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对历史事件认知的沉淀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成熟,这些历史时期的官方史书编纂工作有望得到推进和完成。
我觉得清朝、民国这两个时期的这几本著作不错,各位可以参考一下:
《清朝开国史》,它分了上、下两卷,上卷讲太祖朝,下卷讲太宗朝,各分15个专题,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经,贯穿讲述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至清迁都北京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
《最后的皇朝》,著名学者祝勇以非虚构笔法带领我们重返皇朝的最后一年,重返这一年的故宫。
《天国之秋》,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
《细读晚清七十年》,聚焦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12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解体的晚清七十年历史。
《天朝的崩溃》,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等资料。
《中华民国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主持编纂的《中华民国史》(全三十六册),2011年在北京首发,分为《中华民国史》(全十六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全十二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八册)等三个部分。
《中国近代史》,它详细介绍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辛亥革命史》,它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政治和文化的分析,展示了这场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