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记录的书单和不知什么时候存入书架看了一半的书,才发现又在各种各样的工作中缠身许久。假期静下心来阅读、摘记,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反思时间。反思即收获。《教育的细节》个人觉得是一本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看的书。有很多家长会说自己不是教师,不懂教育。实际上呢,是在推卸责任吧。很多时候,家长的懒惰,就是从以爱为名的自我安慰开始的。作为老师,更要不断学习,教育不是一门可以修完的学科。
摘记一段别人的经历,深以为然。有位老师某一次上公开课的时候(对象不是学生,是公司的一些销售部人员),我的习惯是 : 不会单纯讲知识点,会插入某些有意思的东西,或是某些社会见闻,或是我看过的某本书的片段,让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不至于太过难啃。有一个人就评价说我的课堂让他觉得过得很快(时间都是40分钟),讲我们教语文的,也太轻松了吧。感觉随便扯扯,一节课就过去了。我想了想,实在没有解释的必要。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觉得没有必要学中文,学了也没什么用。那么什么东西是有用的呢?可能他想的是赚钱吧。不过我想的是,读书当然很有意思,但是这种意思你不懂,所以我也没必要告诉你。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的一句话 : “我的确做了很多题,但语文从来都是一个有关素养而无关应试的学科。”
但是,关于学习这个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就我自身而言,蛮赞同这个观点的。人本性可能就是懒的,大部分学习最初都是被动的,只不过有的人学着学着有了兴趣,而有的人仍旧是没有兴趣。所以,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非常关键。比较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让我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兴趣。这也可能是我最初选择这个职业的原因吧。
学生的本职虽然是好好完成学习任务,但如果他实在不是学习的这块料,那我希望他至少能做个正直、善良、顽强的人。这些品质,更需要在教育得细节中去传递,相比之下,学习这个词更像是套在外面的一个框架。希望有一天,某位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会觉得:因为遇到过那样温柔的老师,所以自己也要想成为那样的人 ; 因为尝过学习带来的甜,所以想带身边的人也尝尝。
我们做教育的,更应该有一种情怀。这世界疯狂,没人性,腐败,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温柔,一尘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