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个问题的思考
家校合作的难点是可持续性地坚持家校沟通交流。因为想矫正学生身上根深蒂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问题必须要家长和老师长时间地可持续性地关注但家长们可能因为工作的繁忙和疲惫往往很难坚持每天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而作为老师也会因为学校工作或者班级事务多而忽略了这个学生,不能跟家长及时地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
举个事例:我们班有个男生上课目光呆滞,家庭作业不做,课堂作业不交,一节课不动笔不动嘴,也不服从管教,各科老师对他评价都极差,所以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平常很少关注。但有一次我耐心地辅导了他一些题我发现他的乘法基础不错,于是就跟他家长进行了沟通,他家长也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多关注陪伴孩子。接着的两天这个孩子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课堂眼睛能盯着黑板了,笔也动起来了,性格也开朗了不少。但是因为他知识掌握的不稳固所以在新知识的吸收上比较慢,我在课下进行了单独辅导,但是这孩子仍然掌握的不牢固所以我就跟家长沟通让家长等孩子回家也能进行辅导。他妈妈工作特别忙,爸爸在外地打工,我最担心的就是这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刚被激发出来却因为学习上的困难无法解决就此退缩又回到了老样子。还有好几个例子,一直专注力不够的孩子有一节课特别专注,第一次上台演板做的全对,我让全班孩子为他的进步鼓掌进行鼓励,随后我又与家长及时沟通,并希望家长能够抓住孩子这个小小的改变进行肯定,鼓励甚至可以拥抱一下孩子,但是家长回的话语并没有惊喜而是反问了一句:他在其他课上怎么样?我只能继续跟家长沟通孩子这次改变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并适时鼓励让孩子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尝到学习的甜头,渐渐地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回养成,请重视这次例外。但这个孩子第二天又恢复到了看样子一节课就是发愣,即使我再三把他从发愣中拉回来也只能持续一分钟,我真得很无奈。
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也发现:矫正一个孩子的行为只有我的重视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我对学生下了很多的功夫但是因为家长的不作为往往前功尽弃。所以我陷入一个困境:我总是不自觉地质疑我花费那么多时间去辅导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每天下班跟一些家长微信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家校合作的障碍就是家长主动跟学校沟通的积极性不高,思想上没有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更多时候家校沟通中我这一方积极出谋划策但很多时候家长很少发表意见,我叮嘱了家长需要配合的方面,但家长并不以为然。所以想要矫正学生的行为真得是难上加难。
父母不重视家校共育,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一障碍,我觉得需要学校来解决,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比如:如何参与到孩子生活中去,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与孩子沟通的技巧等,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关于以上方面的家庭讲座,尽量能让全员参与而不是一班只能参加几名家长,通过讲座慢慢地刷新家长们的认知,进而慢慢改变父母的教育模式。其次学校也可以像幼儿园一样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从而了解孩子增进亲子关系,比如亲子阅读打卡,亲子运动会,每天十分钟亲子聊天……都是很好的督促方式。
如何与家长沟通,沟通什么内容是我自身需要去学习和加强的方面。通过读《合作的力量》一书,让我了解了家校共育都包含了哪些方面,每一方面具体都包含哪些内容,让我对家校合作的具体细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次我需要储备一些沟通方面的知识,如何说家长才能听进去,如何使自己与家长的沟通更加高效都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
刷新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知,改变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模式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他需要知识的储备和实践的积累。
关于第六个问题的思考
在开展家校共育的实践中,目前我更多的停留跟家长交流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改善亲子关系方面,致力于让父母和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们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我更关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心理营养》《自卑与超越》《儿童技能教养法》以及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读懂孩子的心》、《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样做父母就对了》《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正面管教》一系列的书。
同时我也跟着我们县心理咨询工作室的专家学习了四个月的“焦点解决”初级心理课程,也学习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丽珍老师在荔枝微课中的公益课程《家教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21节课程受益匪浅。
读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也深刻️体会到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因为工作一天的疲惫我们回到家很少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状态,也懒得跟孩子交流,更多地时候我们只希望看到孩子乖巧听话的一面,面对孩子的任性我们很多时候很难做到心平气和,温和而坚定。所以在家长会时我跟家长说的更多的是父母一定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不良情绪袭来请先告诉自己暂停一会儿或者先关上门冷静一会儿,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倾泻到孩子身上。我会把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实践分享给家长,也希望家长一定要记得:关系大于教育。亲子关系良好一切家庭教育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