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古法中医针灸班之学习笔记,一方面帮助自己梳理知识脉络、巩固记忆;另一方面便于发扬和传承中医理念和技术,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学习,惠己及人,期待我们一起同行。
1.针刺阳陵泉治疗肩痛
取穴: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操作方法:病人坐位屈膝垂足取穴,以快速捻转刺入,得气后施以泻法,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半小时。
在行针的同时,嘱病人活动患肢,范围由小到大,不要用力过猛,以免经筋受损。每日1次,针刺7次为1疗程。
体会: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又是筋之会穴,足少阳经循行路线过肩,根据“上病下取”的原则,选筋之会穴阳陵泉治之,则能调和气血,活血化瘀,解除经筋受阻,使患肩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自如。
《马丹阳十二穴歌》对阳陵泉的功效做了概括:“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
2.指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取穴:至阳穴,属督脉,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患者急性胸腹疼痛发作时,医者用大拇指尖端放在至阳穴上顺时针方向不断揉按,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感到穴位处有痛感为度。
一般按压1~2分钟,疼痛即可缓解。患者也可以自己握拳,两臂向后摆动,用拳尖敲击至阳穴,亦可迅速止痛。
体会: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等病的范畴,多因胸阳痹阻,导致阴阳失调,气血瘀阻所致。
督脉为阳经之海,经气自下而上到至阳穴最为隆盛,故曰阳中之阳。
以指代针刺激此穴,可使阳气四布,通达胸腹,起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作用。阴阳燮理,气血调和,自无胸痹之患矣。
指压至阳穴,可以用于缓解多种急性胸腹痛,如胃痉挛疼痛、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疼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疼痛等。
患者每天用拳尖敲击至阳穴,每次敲击3~5分钟,可预防心绞痛的发作,增强心脏的功能。
3.针刺浮白治疗胆囊炎疼痛
取穴:浮白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操作方法:取右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1寸处浮白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快速向下平刺,深度0.8~1寸,用强刺激手法,有酸、麻、胀感后,令作伸展运动,活动右侧胸腹部并对患者胆囊区作叩击,留针15分钟,其间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5天为一疗程,若未痊愈可进行针第2疗程治疗。
体会:胆囊炎是常见疾病,临床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本病多与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和细菌感染有关,使胆道功能异常,胆汁淤积,排空功能障碍,刺激胆囊,使胆囊强收缩,从而引起胆道疼痛。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并有右肩背部隐痛,有厌油脂餐、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查右上腹胆囊区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壁增厚,排空功能减退或消失。
本病属中医学胁痛、结胸等病的范畴。
浮白穴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经膀胱经交会穴,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的功效,针刺此穴能使胆道松弛,有利于胆汁排出,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4.针刺精灵、威灵穴治疗急性发作之痛证
取穴:精灵、威灵穴。奇穴名。精灵穴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隙后缘(中渚穴直下方);威灵穴位于第二、第三掌骨间隙后缘(合谷穴的尺侧)。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用1寸毫针,在精灵、威灵穴处施用泻法,中强刺激3~5分钟,得气时酸麻胀感传于指尖。
一般先针精灵穴,后针威灵穴。痛不减者,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体会:《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中说:“威灵穴在虎口下两旁岐,有圆滑处,遇猝死症,摇掐即醒。”“精灵穴在四、五指夹界下半寸,治痰涌,气促,气攻。”
此处所谓“气攻”,则是指各种剧烈的疼痛。
《针灸学》中所述的“腰痛穴”位置与精灵、威灵相同,谓:“腰痛穴,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腕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主治急性腰扭伤。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0.8寸。”
治疗各种剧烈疼痛,此二穴当为首选,如急性腰扭伤、结石引起的肾绞痛、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绞痛等均有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