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上一节我们讲到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刘邦把他抓了起来,从楚王贬为了淮阴侯。
韩信以前是做过王的人,现在只是一个侯,跟其他很多大臣的地位一样,他觉得这是一种耻辱,所以经常闷闷不乐,借口说自己有病,也不去给刘邦干活。
有一次,韩信去找樊哙聊天,樊哙用跪拜的礼节对待他,仍然称呼他为“大王”。
可是韩信走的时候却说:“我竟然沦落到和樊哙这种人为伍了。”
所以韩信在刘邦的大臣中的人缘非常不好,没有什么人愿意帮他。
过了几年之后,有一次刘邦带兵出征的时候,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
这时候是刘邦的妻子吕雉(zhì)在管理汉朝的事务,她就想把韩信抓起来杀掉,可是又担心韩信会反抗。
所以吕雉就请萧何帮忙把韩信骗进皇宫里面。
萧何欺骗韩信说,刘邦在前线已经取胜回来了,现在大臣们都要去庆祝,就让韩信跟着一起进宫。
韩信相信了萧何的话,就跟他一起进宫了,可是却被吕雉抓了起来,直接在皇宫中杀掉了。
韩信临死之前说:“可惜我当初没有听蒯通的话,现在被女子小人欺骗而死,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韩信最开始能够当上大将军都是多亏了萧何的推荐,而后来被杀也是因为萧何的欺骗,所以人们就总结出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者好坏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
刘邦出征归来的时候,知道韩信已经死了,又有点高兴又有点可怜他,就问吕雉,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话。
吕雉告诉他说,韩信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早点造反。
刘邦就让人把蒯通抓了起来,问他是不是曾经劝说过韩信谋反。
蒯通痛快地承认了,还说:“韩信那小子不听我的话,所以才有现在的下场,要是按我说的来,他怎么会被你杀掉呢。”
刘邦非常生气,就想让人把蒯通煮了。
蒯通却大声喊冤。
刘邦好奇地问他:“你都承认了劝说韩信造反,还有什么冤枉的呢?”
蒯通解释说:“我当初是齐王韩信的臣子,为他出谋划策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当时的情况,好比是秦朝丢了一头鹿,天下的好汉都来追逐它,谁的动作快就能取胜。曾经想要夺取天下的人太多了,难道陛下能够把这些人全都杀了吗?”
刘邦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让他在汉朝做官。
后来的人就用“逐鹿”来比喻争夺天下,产生了“逐鹿中原”、“群雄逐鹿”等很多个成语。
韩信的故事就到此结束了,有人把韩信的一生总结成了一副对联,叫做“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确实是非常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