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被讨厌的勇气》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自卑、讨厌自己也是一种“目的”,其目的在于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因为这样的人潜意识里认为,只要变得只看自己缺点、厌恶自我,不涉入人际关系就可以了。

因此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自卑的根源在于,人为了摆脱无力感,天生具有追求优越性的欲求,如果无法达成优越性,就会产生自卑感。而人的优越性,往往建立在与他人的对比之上。

在这里要指出,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是不同的。正常人都会时不时地产生自卑感,但如果这种感觉久久不散而且引起人的巨大痛苦,那就是自卑情结了。

有时人们会主动选择表现出自卑的另一种特点,那就是示弱。

“弱势者其实非常强大且具有特权,例如婴儿。”书中这样说道。因此有些人会“夸耀”自己的不幸,也需要不幸来换取特权。

这让很多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典型人物祥林嫂,她到处诉说着自己的不幸想换来一点关心和安慰,而小说中的并她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这正是鲁迅想讽刺的地方。

试想你身边一个同事去掉本应有的优越性而跟你示弱请你帮忙,你会完全置之不理吗?或者孩子跟你扮可怜,你大概率会同意还是拒绝?

这样看来,一个人会“夸耀自己的不幸”,看起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本章提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例如,人的许多痛苦都来自于竞争;许多谩骂来自于“权力之争”,是因为人们要通过获胜证明自己的力量。而获胜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好高兴的,因为输掉的一方可能会复仇。

我们应该也有感受,特别是在和同事、领导讨论处理问题的时候,到底采取谁的方案、谁的建议,在争论中到底谁胜出,有些时候并不是看谁的建议更好,而是谁的力量更大。

此外,家庭关系中这种权力之争和复仇关系更为明显。例如,孩子和父母争吵,父母赢了之后孩子往往会以不好好学习或与父母对着干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复仇”。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作为社会人我们在行为目标上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两个目标;而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目标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由此引出阿德勒划分的三个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