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夜我们提到哲人的观点:世界是简单的,人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能过得幸福。我们的幸与不幸并不是经历的幸不幸,而是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只要有勇气去做出改变,人人都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
尽管如此,道理都懂,但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烦恼,我们常常会看不到自己拥有的幸福,那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呢?第二夜的题目是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个论断青年人难以接受,而作为读者的我也有点一头雾水的感觉。让我们接下来就看看哲人说得有没有道理吧。
一
人为什么讨厌自己?
(思考:我会有哪些烦恼呢?比如说,觉得自己很差劲,长得不漂亮,皮肤不好,知识浅薄,头脑也不灵光,有时候不太会说话,做事不够干脆利落,缺乏决断力,领导力等。)
哲人问年轻人:你为什么只盯着缺点不肯去喜欢自己?
解释: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为了避免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受伤,就要把自己变成满身缺点的人,以此为理由躲避人际关系。其实,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也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别人。
(对这部分有点疑惑,人的缺点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应该都有吧。比如外貌身材的烦恼,这大部分是天生的,可是这真的算缺点吗?试问?大自然的哪一棵草,哪一朵花是丑陋的呢?只是在人们的普遍评价标准下便产生了美丑,这方面的烦恼确实来自人际关系了,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无人可比,还会觉得自己长得不好吗?那些天生残疾,长相难看却能获得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幸福的人确实是很有勇气和智慧的。
还有的缺点比如不善言辞,懒惰,习惯差等应该是跟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不能说是自己为了避免与他人交际受伤而制造的缺点吧。无论如何,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缺点,这些缺点又会让人产生自卑感。)
二
自卑感来自哪里呢?
哲人说: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阿德勒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为了追求优越性,人会树立某些理想或者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而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促进自己不断进步,更加幸福。而如果有的人他们什么也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者现实无法改变,这就不是自卑感了,而是自卑情节。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而这需要牺牲目前的安逸状态,需要有勇气做出改变,而没有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有时候又会发展为“优越情结”,这是一种虚假的优越感,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因为他有自卑感”。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
(找到了自卑的来源心里平静了许多,人人都想追求优越感,摆脱无力感,而现实不会总如人愿,在加上有那么多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钱,比自己过得好的,比较之后,产生自卑感也难以避免。自卑感人人都有,因此不必觉得因为自卑而难过,正确看待自卑,化自卑为动力才是自己应该做的。)
三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所谓的“追求优越感”不是超越别人,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人一等的意思,不许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己。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不同但是平等。
人际关系中的竞争给人带来不可摆脱的烦恼,把别人看做竞争对手,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成敌人。而且会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是“我的失败”,所以无法真诚地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而如果能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阿德勒断言: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将消失。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所谓的个人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因为人不可能独自存活,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必不可少地会和别人发生链接,无论是工作,交友还是和家人在一起处处都存在人际关系。而人是不可控的,每个人都处在变化之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话,做事,因此,必然会有矛盾,不满,不理解等烦恼。那就是说只要有人际关系的地方烦恼也无处不在,如何减少烦恼呢?如书中所言,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把别人当做伙伴,这确实很难做到,该怎么做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