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自己不算是攻击型的性格,但是被攻击的时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也会被攻击的情绪所裹挟。而作者在书中的这个案例就能很好的指引我们在暴力沟通下,我们如果用非暴力的方式来扭转局面。
在一次研讨班上,有一个人举手:“你是我们遇到的最傲慢的演讲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我思考了一下,我可能的回答是:“那你能说说我哪里傲慢吗?”其实这样的回答,在对方看来就是争锋相对。 毕竟“傲慢”这个词是一种形容词,是一种感受。 而且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在大家定义不一致的情况,你怎么可能达到一个良性的沟通结果呢?
就像生活中,沟通常常出的问题
老公:“你真懒”,
老婆:“我哪里懒了”。
老公:“你就是很懒,你看家里乱七八糟的,也不收拾一下”
老婆:“还好意思说我, 你比我好哪里去........”
这一段对话,其实跟作者遇到的场景是一样的。当有人说傲慢时,通常有几种反应。1.认为自己确实有问题。 2.为自己开脱和辩护。 3.把对方的话视为攻击而给与反击。 生活中,我们常陷入2和3的模式中。 我们可以学习一下作者怎么说。
我既没有辩解也没有指责对方,而是用心去理解为什么他会这么说。
我:“你这么说,是针对我讲了半小时才请你发表意见?”(猜测他的观察结果)
他:“不是,是因为你把事情说得太简单了”
我:“那么,针对的是,我没有说有些人可能难以运用这个模式?”(请他澄清)
他:“不,不是有些人,而是你自己!”
我:“那么,你这么说是针对我没有提到有时我也很难运用这个模式”(进一步确认观察的结果)
他:“正是”
我:“你感到不高兴的是因为你希望我在前面的演讲中提到我的困难?”(观察对方的感受)
他:“正是”
我:“你希望我现在就承认有时我也很难运用这个模式”(了解对方的需要)
他:“是的”
我:“是的,使用这个模式,我经常会遇到困难,在这个研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也许会听到我介绍我遇到的几次困难.........”(了解他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后,我问自己是否愿意满足他的请求。)
这个案例,非常清晰的梳理了,面对别人带有攻击性时,应该用怎样的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非暴力沟通,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