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粤地区曾有一道美食,就是禾花雀。每年的十月、十一月秋季的时候就是吃禾花雀的时节,一年一次,物以稀为贵。
这种鸟类,体型很小,大约15厘米左右,比麻雀还小, 形与麻雀相似,不同之处是禾花雀的脚比麻雀的脚略长。 据闻骨头比较脆,可以一口一只,吃起来肉质比较细嫩多汁,非常可口,而且烹饪的手法特别多,总共有十多种,多数是粤菜的处理手法,有油炸的、盐焗的、铁板的、姜葱爆、红烧的等等。
除制成食物,又利用禾花雀酿制成的“禾花雀酒”,这酒一出现,就身价十倍,说是佳肴美酒,更增乐趣。
禾花雀学名黄胸鹂,是一种候鸟。原产于内蒙古 和东北一带,每年由北往南飞迁过冬,经过广东时, 正是十月水稻扬花季节,故称“禾花雀”,尤以三水市的禾花雀最多、最好、最著名。
它们是从远方飞来三水繁殖后代的,其落脚栖身之所,曾令稻农颗粒失收甚大,因此三水农民历来就有“捕鸟护稻”的习俗。有文详叙捕猎过程:
落日时分,来到预先选定的地点,左右两边各竖一根竹杆,竹杆上挂着特制的网,网一般用尼龙丝绳织结而成,倾斜约45度角。网 眼尺寸与禾花雀头部一般大小,网的长短要视捕捉范围而定。
网布完毕,三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候在网前,二人从芦苇丛另一端,各抓住麻绳一头,将麻绳上下晃动,把禾花雀一步一 步驱赶到网前。这时,守候在网前的人,抓准时机燃放一串鞭炮。
禾花雀听到突然而来的巨响,纷纷起飞而撞入网眼,头被卡住。猎人拔杆收网,满载而归。据当地人说,一网最多可以捕捉到四、五千只,收网时两个人都抬不起来。
由于它专门吃水稻谷粒,肉质肥美,骨软如绵,营养丰富,有“空中人参”的美称。加之当时以老农不想以白干、失收为代价来维护生态, 以致民间吃鸟的习惯甚至得到部分地方政府的支持。
由于每年禾花雀上市的时候,许多华侨、港澳同胞慕名前来举行禾花雀宴,三水人因势利导,于1984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3日至11月5日定为“禾花雀节”,借以推动了三水经济的发展。一时食客蜂拥,鸟儿惨遭大面积捕杀。
尽管广东省林业厅多年前已对上述美食节进行了取缔,但禾花雀并没有在人们的餐桌上消失。
民间认为禾花雀是天上人参,说一只小小的禾花雀营养顶得上一只老母鸡!所以它的价钱也真的就顶上一只老母鸡了。
据闻禾花雀性温、味甘,有滋补、通经络,壮筋骨、祛风、壮阳的作用,禾花雀的药用价值非常高,主治头晕目眩、肾亏、中气虚弱、阳衰不举等症。
不要说广东,仅这补肾壮阳一点,就是在全国也会就有足够的理由大规模地捕食禾花雀。然而,广东向来讲究以形补形,猪脑补脑,猪腰子补肾,猪尾巴补尾椎骨,禾花雀以何形补肾壮阳,实是不解。
禾花雀形微小,不及半拳大,上碟虽油炸红烧亦未能掩其惨状,食时须骨肉同嚼,想来实是无趣。不知有何滋味,令人趋之若鹜,对它赶尽杀绝。
终于,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宣布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极危”,意味着其野生种群面临灭绝的机率非常高。
红色名录写明了评级提升的理由:“迹象显示,该物种数量总体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象,并且在过去11年间变得非常迅速。”
根据红色名录官网公布信息,在2004年之前,黄胸鹀被列为“无危”,至今短短十三年间,经历了濒危等级从“近危”、“易危”、“濒危”,如今到“极危”的四次上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公开信息则称:在中国,为食用而对禾花雀进行的非法诱捕是主要威胁。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