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乎道则明于理。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夫病形于脉,凡治病者未有不诊视其脉之虚实以为补泻也。彼针刺一家,部分穴道为要。病在某经能诊者无论矣,若不能诊,则当听病者之所言,以审其邪之所在,而后刺之乃无失也。
“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止,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如邪在头发而为头部之病,大作痛苦者,则为藏针之,藏针者何?盖病在脑,脑即骨也,当深入其针,如藏物然,直刺至骨以病已而止,切无伤其骨上之肉,以及肉外之皮焉。
皮者,穴道也,乃经脉往来之路,止宜刺邪所在之穴道,而不可伤无穴道之骨肉与皮也。
“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治本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阴刺之法,则正穴入一针,穴之旁共四针,此其所以处治寒热之在里,深而志着一处者也。如病在本脏,则当刺本脏,以治之。
本脏受邪之脏也,邪既迫于其脏,即当审在何脏气所会之背而刺之。背者,五脏之俞也,刺之亦仅迫于其脏之脏会,俟腹中之寒热一去,而即止其针焉。
至针刺之要,刺俞宜浅无伤其脏,发针之时,浅而稍出其血焉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