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丁桥地名的由来及历史变迁

儿童时,曾在丁桥长大。初算起来,我大概有近14年在海宁度过。虽然我的出生地在上海,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性的三年自然灾害,我跟随我母亲在我父亲送行下,从上海回乡到了我祖父母曾生活过的丁桥这个地方。我在丁桥镇中学曾完成初二的学习,那是初二的复读。至于为什么因为什么复读,这不是本文要讲的内容。

在丁桥镇中学读书的一年里,这个镇对于我来说,是更加熟悉她的那段时间。我在读书这一年里,因为离家有三里地,午饭经常在距离丁桥这座桥的附近一家国营饭店里就餐,饭后会在饭店附近走走看看,丁桥这个由石头堆成的石板桥便是我常到的地方。站在桥的中央,可以顺着不太弯曲的河道远望,那种站得高看得远的感觉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桥身和桥面都是由外形整齐的石块,按照一定的规则码起来的,桥面已经被路过此桥的历史人的鞋底磨擦得光滑铮亮,雨天时还真的要小心摔跤,不然会是重重地倒在桥面上,甚至可能会在桥面的最高处顺着桥的台阶一直滑到下面。

那个时候,可能踏过此桥的人,他们是生活、工作在桥附近的人,但从不去问这桥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又是谁来出资兴建的。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凡是集市或村庄的形成,总会离不开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有吸引人来集聚的要素在其中,不然,没有理由让你我他的历史人纷纷聚集到这里来。

为了探究这些“为什么”,我查阅了资料,掌握一些初步信息,企图通过这些信息来“搭建”起历史丁桥的轮廓。总而言之,海宁市丁桥镇的地名由来和历史变迁,既承载了江南水乡的人文印记,也反映了区域发展的动态轨迹。

首先说说这个地名的由来——从“丁家板桥”到“丁桥”

小时候老人从乡下到镇上采购,习惯称去“丁家板桥”,而不是称“丁桥”的。那么这个桥是什么桥,桥名又是怎么来的呢?丁桥这个地名,确实得名于一座古桥。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当地的一位丁姓商人出资在宁袁塘河上修建一座木板桥,让百姓方便地在河的两岸通行,人们称之为“丁家板桥”。和现代一样,靠路吃路、靠海吃海的道理是一样的,那时这个地方因为有了木板桥,通行方便,就慢慢地有了集市,后来桥名就被简化为“丁桥”。

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海宁州东境全图》中,就标注“丁桥”这个地名。到了嘉庆四年(1799),木桥拆除,重建为单孔石桥,从此集市更趋繁荣。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丁桥镇形成就有了天势地理人和那种一些地方所不具备的要素。

在历史变迁中,这个镇的镇名,在1932年时曾被叫“古丁镇”。至于为什么这样叫,目前没有可信的资料,但有一点是可以推理的,那就这“古丁镇”三个字,单独拿出来分析,就觉得内涵也就清晰了。古,是以前的以前的意思,叫“古丁镇”时,当时的人是知道这个地方历史很悠久。同时,当地丁氏家族有非常的影响力,自家能掏钱来建起这座木结构桥。此外,镇这个字在当时不一定是像现在“镇”的意思一样,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意思,而是集市的意思。如果这样来解读,那么被当时的人称为“古丁镇”也就不难理解了。但1936年后又恢复叫“丁桥镇”,并与相邻的芦湾镇合并为“丁芦镇”。

其次说说这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从先秦聚落到现代城镇

从古代到民国,此地隶属不断更迭与盐业兴起。先秦至明清期间:在五六千年前,这个地方就有先民定居;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属吴越交界区域;到了秦代,这个地方归海盐县(这里的海盐县并非是现在的海盐这个行政区划);三国吴时期(223年),这个地方被划入盐官县(当时没有海宁县这个说法。或者说,现在海宁市这个区域的中心,当时是在现在的盐官镇)。在明代盐业兴盛时代,新仓因盐建仓10所,便成为盐产集散地,又有别名“小桐溪”的说法。

到了清代,这个地方就开始建制。雍正六年(1728)推行“改里为庄”。“改里为庄”是一种行政管理体系的改变。在雍正改革前,明代延续至清初的里甲制,是以“户”为单位,每110户编为1里,设里长等管理官位。但由于各户分散,管理难度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雍正推行“顺庄编里”,打破原有人户限制,按实际居住地重新划区,将分散田产归于同一户名下,再以村庄为基础编成“庄”。这个组织结构为社会的有效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其实这种管理理念延续至今。但在宣统二年(1910年),这个地方又划入袁花镇和元东乡。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也被频繁调整。比如,1956年,诸桥、丁桥、红星三乡合并为丁桥乡。1958年,被并入袁花人民公社,次年从中析出(分离出)又成立丁桥公社。1961年,将丁桥公社又分设为丁桥和新仓两个公社,不过到了1966年新仓被改名“朝阳公社”。1984年,公社制取消,复名丁桥乡、朝阳乡。到了1985年,丁桥撤乡建镇。1994年,朝阳乡复名新仓乡。到了2001年10月,新仓乡又被并入丁桥镇,形成了现今的行政区划。

再次说说这个地方的特色——盐麻经济与文化遗产

历史上,盐业与络麻是丁桥这个区域的主要产业。明代时,新仓因盐业有仓储而得名,清代此地成为区域盐运枢纽。丁桥曾是络麻(黄麻)主产区,65%的农地种麻,所产麻纤维用于麻袋、麻布。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因有大量塑料制品进入市场,络麻这种产品逐渐被替代而开始衰落,至今基本上已经没有络麻的踪影。

常说丁桥地域不大,但存有文物级的海塘丁桥段设施。清代那个时候就开始修筑江堤,这是抵御钱塘江潮水的重要基础设施。2010年,这些设施被列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详见钱塘江潮治理史。

最后说说今日丁桥从农业镇走向工业化——产业转型与城镇新生

丁桥的工业,是以钱江工业园区为核心,形成经编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在农业方面,聚焦肉鸡、苗木、蚕桑等特色农业产品。丁桥镇曾获评国家级生态镇、国家卫生镇、浙江省文明镇。2023年,又跻身“全国千强镇”第819位。

从一座板桥到千强镇,丁桥的历史演变映射出江南市镇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如今,她既保留着清代海塘与麻业印记,又以“碰头潮”观胜地与现代产业园的新形态,书写着新篇章,这些既是钱塘江畔上一张亮丽名片,又是辉映全国的一盏璀璨明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