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过去的容易产生负担
执着于过去和未来,这是经常导致我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面掺杂很多心理学的内容,包括心理分析的内容 。
中国人还不太习惯去看心理医生,在国外看心理医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我今天烦了,我找心理医生去,我高兴了就行。我们中国人要是谁去看心理医生,就被认为有毛病。其实每一个人某一个阶段都可能需要别人内心的帮助,比如女人跟丈夫一生气就回娘家,就是在寻求一种心理援助 。
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需要相应的心理援助,需要心理疏导 。
我们之所以把教育当做负担,把生活当做负担,把日子当做负担,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得到及时疏通。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疏通,所以形成淤积,长时间的淤积,就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
抑郁是长时间淤积的结果。我每次不管到哪儿讲两天课之后,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最原始、最朴素的地方放松,就是不要有人打扰我,那是我自己在做我自己的疏导。没有这个放松,我就很难恢复内心的畅通。因为每一次出去我都要碰到很多矛盾,甚至很多超出自己想象的问题,自己很快地要把它们收过来,要能够用自己的这种内在的能量帮人化解开,这样这个负担就留在我身上了,我回去得找个地方卸掉 。
很多家长经常将孩子的问题解释为遗传问题,对自己教育能量的不足追溯到几代人的问题——我妈就这样,我奶奶就这样。自己小时候,尤其是童年时代所受的一些伤害,最容易产生记忆中的负担,所以我们对孩子童年的保护极其重要 。
我们成人内心消极的东西,最原始的伤疤是在童年时留下的。我和很多家长有过一对一的交流,表面上看是现实生活带给他们的问题,其实现实生活只是导火索,很多是过去的负担,没有人帮助他们卸掉这个负担 。
有一位家长,她丈夫很优秀,对她非常好,这位女同胞能把她丈夫的鼻梁打断,非常暴,她听了我半年的课,到最后她找到我,我还没说话,她就痛哭。她在当地是很有社会地位的人,她不愿在外人面前流露自己的情绪,她在我面前痛哭,然后把她小时候发生的很多事,连她父母都不知道的事都给我讲了。从那一次讲完之后,她睡觉也能睡好,吃饭吃得也香,整个人就活在另外一个空间了 。
另外一位家长,她年轻时长得特别漂亮,是电视台主持的,拿过不少奖,但她把过去的长相当负担了。她已经四十多岁了,孩子也大了,她肯定没有当初那个长相了,她很痛苦。她这份负担导致了她很多怪癖的毛病,比如洁癖,她这个洁癖已经扩散到她家之外了,扩散到她的朋友家,她经常到别人家里给人家刷马桶,她朋友家的马桶让她刷的差不多了。她就拎着硫酸到她儿子学校去,每周去两次,给她儿子的男生厕所刷马桶。这个东西背负的时间长了就会导致人产生一些问题,但是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在过去很久远的一个地方 。
还有一位家长,她家过去是正黄旗,所以她内心对过去的东西也放不下,我就对她说,你把你有史以来所有的照片都给我拿过来,我来看看你的照片玩。然后她就把她最漂亮的那个阶段的相册给我讲,包括和什么人合的影,包括刚出生时的照片,然后我从她最漂亮的时段,一直推到老人那个地方。我们不要仅仅以视觉上的这种感觉来判断美与丑,这些老人身上的那种能量、那种温度我们都愿意走进。到最后我给她两幅老人照片,问她,这两幅照片,你到老了是希望成为左边这个老人,还是希望成为右边这个老人。她其实已经无所谓了,我后来又问她这两个老人哪一个更美,她说这两个都一样的美好,她有这个认识了,我就问她四十多岁,将近50岁的女人,有什么样的美,我来探讨这个问题了。这其实是在剥落她背负着的年轻时的负担,她发现自己在四五十岁这个年龄也有这个年龄的美,就足够了 。
还有一些家长对过去有过多的依赖,尤其是对过去所受伤害的依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那个地方去,因为过去的东西已经死掉了,已经固定了,现在我们活着的能量足以拉开和它的距离。但是有的人待在里边出不来,把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过去受到的伤害,我们很多家长情绪不自控的时候,有一个不合逻辑的理由,一说我现在脾气不好,就说我小时候我妈妈都这样。父母辈的那个时代和我们小时候以及现在的时代,状态完全变了,不存在因果关系,这样的理由不符合逻辑 。
2 . 未来的经常导致无奈
很多女人为什么产生产后抑郁症?不是孩子从她身上脱离之后那种空无的感觉,而是担心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养大。孩子这么小天天在身边蹬来蹬去,愁啊,无望啊。女人刚产后的情绪特别需要各方面的呵护,这种情绪一旦过强,就容易产生抑郁。我爱人就有过这样的抑郁,经常跟我说不想活,没意义。我让她和孩子隔离了一段时间,无限制地让她见人,天天见很多人,有时她把别人伤的够呛,她都不知道怎么伤的。一个多月后,终于把她的这种情绪给缓过来了。我们经常犯愁的家长,未来不是我们想出来的,它是一天天过出来的,不要急,我们现在就是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好,把每一天都过得精彩,过得有意义、丰富,而且要让家里充满阳光,所以首先我们的内心要充满阳光。
3 . 对现实的驾驭能力弱
执着于过去和未来的家长对现实的驾驭能力弱,而且容易行成回避或者逃避的心理。我跟家长们交流,一谈到家庭教育,女同志就说他爸爸不管;男同志则说他妈妈管的不行。真让他管,他下不了手,下不了手他得找个理由,怪别人。经常有这种逻辑的人,就是对现实驾驭能力弱的表现。
我们找到答案,看清楚了问题,解决问题就有了基础。其实前面几点,不过是把大家的心拿出来嗮一嗮,看一看我是什么样子,他是什么样子。对现实的驾驭能力弱,有的家长说我对孩子太用心了,所以他一碰孩子就伤孩子,这样也容易找别的原因,如这孩子他天生不好管,性格不行,学校老师不行,教育体制不行,干吗要考大学,等等,他内心对过去的负担扔不掉,自己付出的东西扔不掉。他之所以不平衡,就是背着自己过去付出的负担、过去受到的委屈扔不掉。他不是说这个事我目前该怎么做,手软。很多家长手软心硬,看着表面上溺爱孩子,但孩子一旦触及他的底线,他比谁都不讲理,孩子的倔就是父母内心的这种坚硬给对抗出来的。尤其是孩子们,我们经常是大道理不少,工作忙,压力大,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回避教育问题的理由。
有的父亲说我没时间,我忙,真正让你有时间了,你能不能给孩子说几句激发他内心的话。你说不出来,真正给你时间了你也做不到,所以不要一直在这种回避或者逃避的心态里面去平衡自己。
你给孩子花钱,他要啥你给啥,你给他找好学校,找关系,这些努力对孩子都无济于事。因为孩子需要的是内在的一种支撑,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取其他途径来对孩子提供一些帮助,这样做意义不大。
4 . 不重视积累的过程
执着于过去和未来的家长对结果看得很重,特别想去摘果子不想种树。有的家长讲,我过去,我下去挂职当副市长什么的,手底下有多少人;还有的讲,我过去写了多少文章,那什么领导看的。然而我讲到对他儿子教育的事时,他就不这么干了,说老师讲得太好了。然后过两天给我拎盒茶叶,或者拿两条烟,上午给我烟,晚上就要求我去见他孩子,想尽快实现这种结果。我直接电话里边就嚷嚷 : “你把烟拿走,谁让你给我烟的,我根本就不要烟。”因为这个过程我确实无法替代,说实在的,你们孩子在我身边,我能做的,你们想到想不到的我都做了,唯独你们身上的东西我是没办法替代。
我希望我们家长把过程的积累做大、做实,结果就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正放下对教育结果追求的人,他的教育结果可能最丰厚。越是整天心里挂着教育结果的人,到最后的教育效果越可怜,越是无目的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实现得越充分。
我给孩子们讲课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表面上觉得没目的,其实就是趁他们情绪最高的时候把最重要的东西放进去了。好的教育过程就是在不经意间把最重要的东西放进孩子的心里。所以这个过程的积累我们要强化,要扎扎实实做好。我们先把结果放下,回家把孩子的教育结果放下的家长,你看你自己的变化,再看孩子的变化,会非常好的。我们很多家长之所以感到累,就是因为心里期待的这个结果太大了,放不下。
文章内容选自皇甫军伟——《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