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培训是提升能力、扩大视野的最好途径。我的感受是:一方面,走出学校小天地,看名师高手如云,不禁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多年来摸爬滚打于一线, 积累一些实践经验,阅读专业杂志,也有自己看法和观点。一句话,扎根于一线,既要仰望别人,也要坚持自我,才是语文的诗和远方。
最近,我搞学科基地建设,任重而道远。我向名家求经问道,投石探路,有西安的,也有兰州的,都是区域内有影响力、有理论构建、有实践经验的名师专家。向高手学习交流,我受益匪浅,“四有教师”应该是其内涵吧。
罗畅老师,2019年到西安培训,去西安市一中研学,和语文同仁做了交流。当时,她是备课组长,介绍了“三新”落实情况,有许多独特的看法,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前几天,我向史建奎校长请教学科建设,他向我推荐的名师,就是罗畅老师,我先前有她微信的。我正准备打电话时,她的电话打来了,这也真是巧合了。
她介绍了她工作室的情况,以及学科团队建设策略。她说:按部就班做好备课工作,遵循上课进度及时解决问题,用课题和项目推动学科教研,由骨干教师引领团队的发展,通过校际交流提升教研水平,通过激励措施助推教师发展。她的经验很实在,也很常态化,没有违背教育的规律。
她是省级党代表,尽管她一天很忙的,晚上还要上自习,但言谈之间,充满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对专业的自信达观。她说:基地建设就是常规工作,咱们是普通的教师,不求名和利,也不搞形式主义,坚守专业的常规,按教学进度做就行了。与她交流,我有了工作思路,也解决了诸多难点。
12月17日到兰州参加“省培”。金城地灵人杰,高手诸多,一周的专题讲座,精彩纷呈,受益多多。其中就有张辅良和朱武兰老师。
张老师是兰州名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培训很多,没想到他专业教学照样很成功,他的讲座非常实在,很接地气,课件设计很完整,思路清晰严谨,讲话风趣幽默,有气场,有亲和力。有研究的功底,也有阳光的心态,语文老师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他对教师专业定位很准确,当教师就有理想信念,有扎实的知识学识,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从他的讲解可以看出,他对语文教学的认知非常清楚,他对新教材非常熟悉,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案例,而且是非常成功的。比如说对四种课型的理解,单篇文、组合文、语言应用、作文,都有自己的教学策略。他的讲解思路清晰,没有拖泥带水和词不达意。感觉到他讲的是一篇文章或是一部书,过渡衔接非常自然流畅。
我留下他的电话,以便随时向他求救。回家的火车上,给他发的短信。他秒回,说刚从永登讲座回家,正在开车不便交流,很随和,很亲切的。
上一次听朱武兰老师的课,是2019年在酒钢三中。那次上课和讲座的,还有霍军老师、李旭山老师等,名师的课堂展示,文本解读的精妙,都引人深思。
这次到兰州,又听到她的两次讲座,都很精彩。她围绕“三新”问题,解读了新课标,列举了教学策略,既有构建理论的构建,又有课堂的实践,体现了思考的深度和研究的精神,也解决了课标学习和教学设计的难点,“接地气”“重实践”是她给我的整体印象。怀着好奇心,我查阅了她的信息,她是陇南成县人,其出生、学历、进修、教学经历等。我工作20多年,人生经历和我太相似,真是太巧合了。
朱老师很忙的,兰州培训结束,我们返回学校,她又赴嘉峪关送教。这次是应闫桂珍老师相邀,可惜的是,我们虽然离嘉峪关很近,却无缘这一次语文的盛宴,不免有些遗憾。
其间,我和朱老师电话沟通一次,请教了学科基地建设的问题。她谈到了区域语文教学的现状,也对当下诸多隐忧表示关注。课标理念学习不到位,穿新鞋走老路,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教改创新指导的缺位,等等。她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建议,要重视文本解读和教学解读,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要重视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她还推荐了余党绪、王荣生的著作,以及《语文学习》《高中语文教与学》等专业杂志。她的诸多教学经验和案例,都对当下新课程实施有实践意义。
两个班,14节课,确实很忙,却没有耽误基地工作。与省内外名师交流,我有反思,更多的是收获,别样的专业体验。首先是职业信念。名师都很谦虚,都低调为人,能务实求真,满是对工作的热爱,对专业教学的精通,把学科引领看作是光荣的事,这种职业精神让我钦佩。其次是经验积累。术业有专攻,发展须引领,专家就是专家,他们的经验总结,既有理论研究高度,又有课堂实践价值。走出去才发现,甘肃也有名师,校本培训、内涵发展对我们太重要。第三是人文精神。名师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教育即生活,本色教育,这是教育的真谛。专家名师首先是教师,将工作与生活融合,做成既安身立命,又快乐自己的事情。
交流学习,感受到职业的快乐,生活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哪里不是诗和远方?
又。昨晚,张辅良老师来电话,我们有半小时的交流。他是个热心人,谈了他的工作经历,谈了他金城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学科基地建设的现状。他给我四条建议:一是依托教育主管部门,争取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进而有序开展的教研工作。二是请市内外专家到校,进行讲座或授课,提高基地教研的质量,也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三是科学分工,形成团队合力。将基地工作分配到骨干教师名下,群策群力,通过几次大型教研活动,比如讲座,同课异构赛课,群文阅读等活动推进基地建设。四是与教研部门合作,通过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
张老师是个热情真诚的人,他的指导点拨很明确,让我有了工作方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