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傍晚,街头巷尾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息。银行门前、超市入口、餐饮店铺的显眼位置,都被密密麻麻的谜面纸条装点得热闹非凡。
然而随着主持人一声“活动开始!”的号令,现场瞬间沸腾。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挂满谜语的绳索,大家你推我搡,全然不顾形象。有人踮起脚尖,伸长手臂去够高处的谜面;更有甚者,干脆一把攥住一大把谜语,用力扯下。短短几分钟,那些精心悬挂的谜语便被一扫而空,只剩下空荡荡的绳索在风中摇晃。
紧接着,人们纷纷掏出手机,熟练地打开人工智能软件,手指在屏幕上飞速跳动,将谜面快速输入。不出几秒,答案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现场排起了长队,大家都在等待兑奖。整个灯谜晚会,似乎只剩下了两个环节:疯狂的“扯谜语”比赛,以及漫长的兑奖等待。
社火游演
回想起古代的元宵节,赏灯猜谜是节日里的重头戏。古人将谜语写在花灯之上,参与者需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智慧,绞尽脑汁地思索谜底。每一次猜谜,都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是智慧的碰撞。当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喜悦与自豪感油然而生,为元宵赏灯增添了无尽的乐趣,也让节日的氛围愈发浓厚。
社火游演
再看如今的灯谜活动,手机和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原本充满脑力激荡的环节消失殆尽。活动从开始的疯狂“扯谜”,到最后的排队兑奖,简单而又粗暴。这样的灯谜晚会,意义何在?价值又在哪里?
你参加过灯谜晚会吗?你觉得应该如何破解当前灯谜晚会的尴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