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躺在麦迪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北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以上是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开篇文字,字里行间难掩作者的幽默风趣。从一开始就抓住人的心,吸引着你在愉快轻松的阅读体验中读下去,这是欧·亨利作品一贯的风格。
不过,大多时候,读着读着,我们便笑不出来了。因为在欧·亨利的故事中,不只充满着笑点,在滑稽可笑的背后,往往有惹人热泪的东西。像这篇《警察与赞美诗》就是个读来笑中带泪的故事。
苏比,一个街头流浪汉,无业游民,衣衫褴褛,穷困潦倒。之于他何以为生,靠抢、靠偷,还是靠骗,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这不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重点,重点是他如何度过眼下迫在眉睫的严冬。
1
书中说了,苏比是个灵魂高傲的人。因为他宁愿接受法律的“安排”,也不愿接受救济的施舍。且不管这其中有几多讽刺成分罢,像苏比所说的那般,“法律比救济仁慈得多”倒是有一定道理。
因为要睡救济的一张床,先要被押去洗个澡;要吃救济一餐饭,还得交代清楚个人历史。而法律虽然铁面无私,却“至少没那么不知趣,去干涉一个大爷的私事”。
这又是一种快人心的幽默,而在这幽默中,其讽刺便愈加犀利。是啊,流浪汉总也是人,是人的话,总也有一定的自由和尊严;而无论是怎样的初衷在作支撑,此等干涉人的行为总让人感到接受施舍的难堪和痛苦。所以,即便是身无分文、投靠无门的苏比,也瞧它不起,不情愿接受这种精神上的屈辱。
于是,就有了眼下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笑中带泪的故事。
2
很明显,故事中的苏比是个被现实愚弄之人。书中他先后六次在执勤警察的眼皮底下故意犯案,期待被抓,却总难如愿。甚至可以说,在追求被捕的过程中,他历尽波折也终不得果;而当他终于开始幡然醒悟想要改过自新之时,警察就像瞄准了时机般前来捣乱。
这其中有黑白颠倒,有阴差阳错,就是没有是非分明、得尝所愿。
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有时候求生不易求死更难”,这里面蕴含着的是命运无常与天意捉弄;而在苏比的遭遇中,则饱含着现实的可笑和嘲弄。
要知道,平常时期的苏比,做点坏事总要偷摸着暗地里进行,并时刻提防着身边的巡警,尽管如此仍然有背运的时候;然而,现如今,当他故意地、大大方方地去触犯法律时,反而不能引起警察的注意了。
如果我们试着探入警察的思维,他们的做法倒也不难理解。就像书中那句话所说“砸橱窗的人没有谁会留下来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所以,他们放心大胆地凭着惯性思维、主观判断来执法行事,自得又自信。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这其中有太多的自以为是、愚不可及。像苏比在小饭馆蹭吃蹭喝那次,和他试图扰乱治安那次,都证明着这一点。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警察的玩忽职守,比如当苏比与人因雨伞起了争执,站在一旁的警察却选择去搀扶行人过马路。倘若被关照者是位老人也就罢了,关键的,她是一位身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女士。
3
再说苏比。
一般情况下,我们总习惯了同情弱者。所以,在这个时候,苏比便成了大家眼中的“无辜”者。
其实被我们忽略掉的是事物的两面性;而人性也总有优劣,何况像苏比这样的街头浪人,无论如何,他都算不上真正的无辜。首先,他想钻法律的空子去牢房度过寒冬这件事,就揭露了他本性的卑劣。再加上他常年的游荡混沌,最终引起警察的注意,被“搜罗”入狱,也没啥大惊小怪。遗憾的是,被警察带走之时,正是他难得醒悟之时。
而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在苏比短暂的醒悟时刻,我们看到了他何以成为眼前这个样子——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了定,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胸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爱情、友情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它能激发爱心,使人爱人爱己;也能催人奋进,让人积极向上;更能坚定信仰,使人心向善向暖。
4
无论如何,苏比的结局是可悲的。真不知道再次进入布莱克威尔岛监狱的他,会有怎样的表现。但愿吧,但愿他能不忘在那古老教堂外聆听到的赞美诗,不忘它曾经激荡着自己的内心、立下雄心壮志,三个月后,仍然能继续那场对坎坷命运的决斗。
只是,这样的可能有多大呢?我们并不知道,也不敢十足地给予他肯定。毕竟,苏比过惯了腐朽生活,而监狱那个噪杂混沌的恶劣环境,腐蚀性又强烈至极。每每想到这里,总忍不住要去诅咒那些玩忽职守、任意妄为的胖脸警察。
整个夜晚,他们在各个街区巡回值守,真不知道,当他们为着这高尚的事业奉献着青春和生命时,误了多少人的青春、害了多少人的生命?
而书中苏比存心去触犯法律而做的那些事,比如混吃混喝、砸坏橱窗、骚扰美女、扰乱治安、偷伞,甚至仅仅站在教堂外若有所思,真的够得上被抓入狱吗?难道除了将其关起来之外,就没有对待这些小卑小劣的恰当方式?
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