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你对孩子发飙后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是因为你必须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子这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你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可能触发你过去的绝望、渴望、孤独、嫉妒,或毫不自信的感觉,所以不知不觉中,你挑了一个简单的做法,你不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发飙,或陷入沮丧,或开始恐慌。
2、如果我们假装自己从来不会犯错,不承认我们的真实情绪的起因,孩子可能会因此出现过度调试的情况——过于相信你说的话,甚至过于相信任何人的话。孩子遇到不把他们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的人时,很容易受到伤害。本能是构成自信、能力、智力的一大要素,最好不要破坏或扭曲孩子的本能。
3、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情绪。
4、你和跟你一起生活的人构成了孩子的环境。孩子怎么看待自己,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的亲子关系以及你周围的小圈子——你的伴侣,你的兄弟姐妹,你的父母,以及付钱请来的保姆和你的挚友。
5、家庭结构本身对孩子的认知或情感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父母和照顾者的关系不和睦时,孩子经历的情感痛苦是成年人看不见的。身为父母,你很难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因此,你不会去探究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导致那种痛苦的。
6、对于这种怨恨(对伴侣/孩子),承认它是最好的应对方式,即使你只是对自己承认也好。不承认的话,你更有可能为自己发飙的行为找理由,而不是承担责任。
7、事实网球:一、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争论不休。当其中一个人已经找不出理由抛向对方,而因此被判定“输球”时,双方都对彼此毫无爱意或温情。即使“赢家”感觉良好,那也是以牺牲对方作为代价。
二、另一种处理分歧和冲动的方式,就是俗话说的“顾左右而言他”。亦即改变话题,不谈正在困扰你的事情。
三、第三种是牺牲自己,牺牲者不仅无法让别人感到内疚,最后他自己也会变得愤愤不平,责怪他人,或是变成迫害者,开始辱骂他人。
8、没有一种抱怨方式是保证“有效”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抱怨可以确保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良好的互动不是为了操纵对方,而是为了培养和谐的关系。
9、不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不要坚持自己很聪明、对方愚不可及。一个人老是坚持自己是对的,那是对一段关系或一个家庭最大的损耗。与其想着谁对谁错,你更应该思考你们各自的感受。
10、忽视或否认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有害。回应一个人的要求可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11、反应过度“”如果你这样全盘承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以后也不愿意对你表达任何的情绪,他会认为他给你造成了太大的负担,或者你过于融入他的情绪干扰了他。
12、你可以把那些麻烦的情绪想象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油箱的警示灯亮起时,你的反应不该是把警示灯拆掉,使它无法再闪烁,而是赶快为汽车加油,让它顺利行驶。对待情绪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尽量不去忽视它或压抑它,而是关注它,通过它去找出我们需要什么,并把握机会去争取。
13、不要和孩子争论他的感受。
14、当我们责备孩子哭闹时,我们就给了孩子两个哭闹的理由,一个是最初让他感到难过的事,另一个是父母生气了,而他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15、为人父母最希望孩子快乐,所以孩子不快乐时,我们会想要说服孩子和自己,他们很快乐,这样做可能在短期内让我们感觉好一些,但孩子会觉得没人聆听,受到忽视,内心孤寂。
16、躲藏起来是一种乐趣,但没人发现自己时却是一种灾难。生活也是如此。成年及童年时期,我们可能都喜欢藏匿一些秘密,但如果没有人在我们想要展现真实自我的地方和时间点看到我们,那对我们来说就是灾难。
17、你明明想和孩子培养一辈子的亲情,你也非常在乎孩子是否快乐,但当你否认孩子的感受时,你们的关系就开始疏远了,这时要你改变反应,你可能会抵触,但是你要知道,当人们的体验获得认可而不是遭到质疑时,感觉都会更好,孩子也不例外。
18、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或以转移我们或他的注意力来忘却痛苦,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
在婴儿和儿童接触到物质所带来的快乐以前,什么可以让他们心满意足呢?那就是心灵相通。那是一种获得父母或照顾者的理解,并在环境中找到意义的感觉。为了获得理解,孩子需要我们接纳他的所有感受,包括愤怒、恐惧、悲伤和快乐。
19、有些家长很喜欢用“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使孩子不去想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这是家长常用的招数,但通常无效,因为转移注意力只是一种把戏。长远来看,操纵孩子并不能帮孩子培养快乐的能力。
如果你不断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孩子抽离当下的感受或体验,你也在无意间导致他们难以专注。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的孩子伤害了自己,或感觉受到伤害,或愿望遭到否定你让他从感受中抽离,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那他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棘手的事情上。
20、孤独让你产生了不信任感,那种自以为高人一等或不如别人的想法,只是你紧抓着不信任感不放的借口。
21、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不会妄下评断的交谈对象,一个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在他面前充分做自己的人。
22、孩子是否会惹麻烦,和父母管教严不严无关,而是和孩子学会这四种技能的速度有关:抗挫折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23、传统的主流观点认为,养儿育女这件事可以轻易塞进繁忙的生活中,但这往往是有代价的。如果你不把孩子当“人”看待,而是把他们当成“事情来处理,不去了解他们的感受,你会发现,孩子十几岁或成年后,你想跟他们交谈时,他们却不太想理你。
24、如何学会行为得体,不要制造麻烦,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使一个孩子行为得体的方法,不见得能为另一个孩子带来同样的结果。孩子是人,不是机器。我们希望孩子与人联系,培养关系,而不是变成机器人。
我不喜欢以给贴纸或贿赂的方式来教养孩子,因为那比较像在评判行为,而不是在培养关系。孩子从那种方式中学不到抗挫折能力,学不到灵活应变的能力,学不到解决问题的能,也学不到如何为他人着想。以贴纸来奖励行为是一种操纵伎俩,如果我们这样操纵孩子,将来他学会操纵我们与其他人时,你可不要抱怨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应该学习理解孩子,而不是以操纵的方式让孩子想要收集星星贴纸。
我们展现得体的行为,很少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奖励或害怕遭到惩罚,而是因为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因为我们知道,合作比对立更能带来和谐的生活。我们之所以帮别人个忙或是顾及他人的感受,不是因为不那样做会遭到惩罚。我们那样做是因为,我们想让对方的生活更好一些。我们希望孩子为人处事时顾虑到他人,对他人发挥同理心,不是因为担心受到惩罚或渴望获取物质奖励。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认识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在内,没有一个是从来没用过贿赂的方式对待孩子的,但贿赂应该只是偶尔,不能当成常态。
25、有人送孩子礼物,但孩子没道谢时,我们会觉得很尴尬。但这时我们应该把爱面子的心态搁在一边,不要逼孩子说出他内心没有的感受,使孩子当场难堪。我们可以自己向对方道谢,以免对方觉得自己的好意无人领情。
孩子看到你表达感谢时,他会学到什么是真心的感谢。他小时候跟你玩游戏时,假装递给你茶杯,而你每次都对他说“谢谢”,然后欣然接受,从那时起,孩子就开始学习感谢了。那些小动作都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你为教养投入的时间。
26、你的任务是以身作则,用一样的同理心来对待孩子和他人,并希望孩子也能展现这样的行为。除此之外,为了适应社会,举止得体,我们也需要培养四种技能
1。抗挫折能力;
2。灵活应变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及感受事物的能力。
以前面的例子来说,1. 在购物回家的路上,我想回家,但弗洛想坐在台阶上休息,我承受住了挫折;2.我灵活应变,因为我改变了对回家速度的预期;3.我解决了“弗洛需要休息”这个问题,让她休息;4.我从弗洛的角度思考,想要停下来休息是什么感觉。
27、 你应该成为孩子想要交谈的对象。当奶奶为孩子做了美味的扁豆炖菜,孩子却抱怨不好吃时,你说孩子在“胡闹”,但你那样说以后,当可怕的钢琴老师把手放在孩子腿上时,孩子会觉得告诉你这些也没有用,也是“胡闹”。我们知道这两件事情的差异很大,但是对小孩来说,那都属于“讨厌的事情”。如果告诉你自己讨厌的事情被你认定为“胡闹”,孩子就不想再跟你透露那些事情,以免遭到你的斥责。
你可能认为这个例子很极端,因为奶奶做的炖菜不好吃和钢琴老师摸孩子的大腿有本质区别,但孩子涉世未深,不像你有那么多经历,还没读过你读的书,对人生还懵懵懂懂。孩子还不懂得区分遭遇不当触碰和吃到不喜欢的东西时的不同的不适感,对他们来说,两者都是感官受到攻击。告诉孩子“别胡闹了”,会切断孩子与你的沟通,那是很危险的。
28、只要你维持冷静,接纳孩子的情绪,他也会逐渐学习控制情绪。这样做可能不如转移注意力那么省时省事,但这些投入的时间可以帮孩子学会内化技能。
如果你不断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孩子抽离当下的感受或体验,你也在无意间导致他们难以专注。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的孩子伤害了自己,或感觉受到伤害,或愿望遭到否定,你让他从感受中抽离,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那他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棘手的事情上。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最要命的缺点:那会阻碍你与孩子培养良好、开放、亲近的关系。
你之所以会想要以转移注意力或否定孩子的感受来淡化孩子的经历,还有一个原因:你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孩子的眼睛来看当前的情境。
例如,你已经成年,你不能跟母亲一起去上班,那根本不是事。但是对两三岁的幼儿来说,他会觉得那就像世界末日一样。我们会因为自己造成孩子的痛苦而感到内疚,所以否认孩子的痛苦,让我们感觉比较安心。
29、有些家长很喜欢用“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使孩子不去想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这是家长常用的招数,但通常无效,因为转移注意力只是一种把戏。长远来看,操纵孩子并不能帮孩子培养快乐的能力。
直视婴儿的眼睛,你只会看到他的真诚。我认为不管年龄多大的孩子,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转移注意力这种招数感觉并不真诚,而是一种操纵手段,那对孩子的智慧也是一种侮辱。
转移注意力传达出什么信息?想象你摔倒了,膝盖严重擦伤。如果伴侣漠不关心或对你的疼痛、流血或尴尬不感兴趣,而是指着一只松鼠让你看,或是承诺你可以玩最爱的电玩,你有什么感受?
我并不是说转移注意力这招永远没有派上用场的适当时机,我只是觉得这不该成为种操纵的策略。例如,孩子生病需要治疗,你告诉他,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打针上,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你给他播放的动画片上,那会让他感觉没那么痛。在这个例子中,你不是在欺骗孩子,他清楚地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你是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安抚他。
30、一些育儿理念认为,婴儿对父母的影响很小(也就是说“要求不多”、“很乖”或“听话”)是好事。但是,通过操纵婴儿使婴儿尽量不要对你产生影响,那是不人道的,你需要让孩子影响你。如果你不这样做,孩子必须过度调适才会产生归属感,那会使他们失去自我意识及一些人性(就像我们在襁褓时期可能也失去了一些)。婴儿还无法讲话,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学着理解他。只要练习这种观察技巧,就能帮我们更了解孩子。
31、如果你老是觉得带孩子是一份工作,只是需要把他喂饱、擦拭干净、抱在怀里,那你就限定了养儿育女的意义。我对育儿的定义是:我的照顾、尊重与关注,是对我女儿及亲子关系的一种投资。如今回顾我女儿刚出生的那几个月和那几年,感觉那段日子过得很快。育儿的成果终究会出现的,只不过不会出现在每天结束的时候,就像其他工作一样。
32、 睡眠训练是一种控制,不是在培养关系。它是把孩子当成“物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它试图以控制的方式,让孩子度过安静的夜晚,而不是让孩子按自己的需要和步调与你分离。
多数人对于自己的襁褓期没什么记忆,所以我们无法回忆儿时独自入睡是什么感觉,也看不出延续这种做法的伤害。我认为,睡眠训练除了让人养成绝望的习惯以外,也会使人丧失同情他人痛苦的能力。还有一种可能,睡眠训练以及强制婴儿晚上不要哭,会导致孩子觉得自己需要别人是丢人的事。
起初,婴儿天天哭泣,那感觉很像不分昼夜每分钟都在哭一样。幼儿也是每天哭泣,接着不知不觉中,他哭得越来越少。你安慰他时,他会学习如何表达感受。如果你忽视孩子的哭泣,他会学习不对你表达感受。感受接纳与安抚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
33、我不喜欢把“操纵”或“训练”用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正在培养性格以及和主要照顾者形成依附关系。所谓的睡眠训练,是让婴幼儿自己哭到睡着,或哭到一定的时间后,你等几分钟再去看他,并且每晚逐渐拉长那几分钟的时间。有研究显示,这种训练方式可以缩短婴儿入睡的时间。甚至有研究指出,以训练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不要哭着召唤你,对孩子没有害处。但后来又有研究推翻前述研究的结果,指出早期研究的缺陷,他们发现睡眠训练会损害婴儿的大脑发育。
我们从睡眠训练研究中得到的主要结论是,睡眠训练不会消除婴幼儿对你的需要,只是帮你消除他对你的哭喊,因为那种训练方式迫使他放弃尝试。
家长非常需要好的睡眠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睡眠一再遭到干扰,会使人筋疲力尽。但我觉得,我们一心想让孩子尽快、尽早独自入睡,可能损害亲子关系,因此影响到他们日后获得幸福快乐的能力。这是因为婴幼儿无法通过独处来学习自我安抚及调节情绪,他们需要得到照顾者的抚慰。随着孩子成长,他们最终会学习把这种抚慰加以内化。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别人的抚慰来学会自我抚慰。这种抚慰从一开始就是全天候无休的工作,新手父母可能对此感到不知所措。
如果你的孩子把睡觉和舒适、安全、陪伴联想在一起,他会觉得睡觉是一件很好的事。当我们想让孩子睡觉,却试图把他推开时,才会出现睡眠问题——这时孩子会把睡觉和孤独、拒绝联想在一起。
34、切记:你想设定界限时,应该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以你自己的感受作为理由,因为你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理由。
35、 父母对成年子女的生活关注但不加干涉,这对成年子女来说意义重大。你对孩子来说始终是一面镜子。某种程度上,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多多少少被你对他的反应、你有多喜欢他、你如何关心及了解他所影响。孩子即使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孩子或到了退休的时候,这一切也不会突然停止,仍在持续下去。
36、如果我们刻意回避孩子在我们身上触发的感受,会导致我们在亲子关系中陷人僵局,阻碍我们尽可能地接近孩子,因此降低了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承认及确认我们自己及孩子的感受很重要——那不仅事关我们和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一种理解我们的触发点及孩子的触发点的方式。此外,那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我们和孩子会有那样的行为。
你可能只想让孩子停止这种莫名其妙的哭闹,可能觉得那是“恶劣”的行为。但我好奇的是,你对这种哭闹的厌恶感,是不是跟你婴幼儿时期哭泣时遭到阻止而感到悲伤无助有关?你之所以对孩子感到厌烦,可能是因为你不想再次经历以前那种脆弱的痛苦,所以你也想要让孩子闭嘴。
或者,你也可能觉得孩子哭闹或撒泼,是对你育儿技能的一种否定。也许你有一个心照不宜的期望,认为孩子应该永远感到快乐。因此,孩子只不过是感到悲伤或孤独,你却觉得那好像在提醒你,你对孩子那一刻经历的事情无能为力。
37、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子孩子一一以及所有的人一需要的,是爱加上界限,而不是只能二选界限对任何人际关系都很重要。界限是你在沙滩上画的那条不许别人越过的线。超过那条线就是你的极限。一旦突破极限,你便不再冷静,无法控制情绪。
如前所述,你的任务是以身作则,用一样的同理心来对待孩子和他人,并希望孩子也能展现这样的行为。除此之外,为了适应社会,举止得体,我们也需要培养四种技能:
1。抗挫折能力;
2。灵活应变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及感受事物的能力。
38、有些家长很喜欢用“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使孩子不去想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这是家长常用的招数,但通常无效,因为转移注意力只是一种把戏。长远来看,操纵孩子并不能帮孩子培养快乐的能力。
如果你不断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孩子抽离当下的感受或体验,你也在无意间导致他们难以专注。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的孩子伤害了自己,或感觉受到伤害,或愿望遭到否定你让他从感受中抽离,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那他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棘手的事情上。